走过池塘,看到一池残荷。细瘦的枝干顶着耷拉成一团的枯叶,或弯曲,或折断,七零八落地歪在水面上。单调的灰褐色,衰败的景象,让人想起风烛残年。 上次走过这个荷池的时候,这里是层层叠叠宽大的绿叶,盛开着的粉红色荷花,满池装载着丰美与滋润。由于反差太大了,稍微心思敏感点的人,都会暗中感慨起来吧。 感慨美好的事物终究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稍稍地衰败了。感慨青春易逝,红颜易老。感慨自己不再年少。 可是许多人都知道残荷之美。中国画的画家们喜欢画残荷,中国的摄影家们喜欢拍残荷。残荷的茎杆与枯叶,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点与线,在水面上的零乱与对称,有些水墨,有些抽象,本身是一幅艺术的画面。 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残缺之美”,就如断臂的维纳斯,满脸皱纹的老人的肖像,古镇上破旧的老房子。 但是,最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象征着历经的岁月,饱经的风霜。美的背后,都有丰富的内涵,残荷也是。 只有“有心”的人,才会发现残荷的美。什么是“有心”?€€€€对画面美感的艺术修养,对时光流逝的心灵感悟,对生命的爱与敬畏。 西湖里的荷,原先一到凋谢枯萎,就被园工打捞干净,只留下一片明净的水面。后来就不再清理残荷了,因为管理者说:他们理解了残荷之美,秋冬的西湖,没有残荷,不够厚重。 《红楼梦》里,林黛玉看着满池残荷,对宝玉说:她最不爱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诗人陆游面对残荷时感受着生命的凋零与失落,充满凄然惆怅的情感,却不忘“残荷丛竹共催诗”。 也有这样的人:满池荷花盛开的时候,他只是匆匆地走过,不知道停下来欣赏,简直视而不见;对于一池残荷,他更是不屑一顾了,不知道去感慨,更不懂得去欣赏了。 也许这样的人才是对的?禅师们不是告诉我们要“不动心”吗?儒学家不是也说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吗?道家更是说要“无心”呢! “心”本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说的“有心”,也许是指人的灵魂,人怎么可以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是行尸走肉。禅道所说的“心”,大概是指人的欲望吧。此心非彼心。 “有心”才有生命。生命是一个过程,包括慢慢地老去,慢慢地凋零,灵魂总在那里,美总在那里。 没有老去、只有凋零的生命并不完整,就如被生生折断的荷花,就如玛丽莲€€梦露,翁美玲,张国荣…… 残荷在告诉我们,青春虽然过去了,还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我们需要心里的残荷,来对照人世的风霜,对照生命的老去,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 生命走过了,也可以留下动人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