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前夜在胥门“江南书院”观看了“乔小龙书画作品观摩展”,后与车前子、秋一、乔小龙、何珂玟、陈总、张静梅、姜蔓从展厅过渡到书院的餐桌。 餐桌是圆的,很像过度包装的月饼。 面对丰盛的菜肴,五色令人目盲,在餐桌上我总是没有快感,所以我对花样百出的饭局鲜有热情。然而有些饭局是情谊,另当别论。 两年前看乔仙的画,吴门的世遗与局促显而易见,两年后与吴门仍然同床然而有了异梦,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小心翼翼的,同时也反映了画家若即若离的谨慎,这种谨慎很自然。乔仙的山水还是有吴门架构的印迹,他的笔墨词汇却有了离经的心意。尤其是一些近作,展出的作品中“竹”的题材占了相当的比例,错综的笔法深入浅出,自然的转折与对比,看似杂乱无章,恰是这“无章”,才是乔仙试图要求证的“有章”。画家当是得意于“乱”,竹的枝节显现着原始生态,竹叶的动向风梢尽显。一些杂草与几块乱石浅吟低唱,这些衬托不露声色。以乱相表现实相,这需要勇气。乱中取义者,取胜于乱。 前些日子与朋友喝茶时,也聊起了竹,说的是郑板桥,我觉得他的竹子里有煞气,有怨气。画无气而无生,至于是什么“气”,都不是太重要的,有气就行。似乎很无礼,而事实就是如此。乔仙的画中有山野气,这在吴门有些难得。 车前子是好玩的人,一如既往的好玩。有位外国友人看到石涛的画像,就对老车说石涛很像你,也是的,车大师的胡须很有型,古意盎然。而我觉得西晋孙登才与车前子的心象妥帖,孙登啸遨山林,老车也善啸,啸游于都市的丛林,啸是轻薄与洒脱的。都市的黄昏里总有黎明的诗人,在一架纸梯上,看良辰美景,颂好花好天,咀嚼生命的鱼和米。传递指间的温度、红酒与诗巷;浮生里的情色诱惑,画里话外适可而止的欲,妖艳的胥江,无处安放的睡眠。淡墨里起飞的雁群,苏麻离青。 车前子,虚无的药引。 秋一也是好玩的,与老车相得益彰,酒席就这样变成了江南书院的堂会,没有昆曲,却有我们想象中乔仙的评弹。何珂玟的蓝色书屋开久了,沉静的就像一本书,这是一种荣耀。传媒出身的陈总的音容笑貌与皮肤的质感,让我想起苏州也是来自己南疆的一个朋友。我找到了张静梅遗失的墨镜,她是一个强势的异性,显而易见的理性与敏感,很吸引人。姜蔓是做鉴赏的美女,同时也是制片,巧合的是老车家的“马蹄”也学制片。 酒后喝茶,车前子对小秦的茶艺赞不绝口,说她像清朝的仕女。她的脸型与手指,确实古典。 瞬间我有些恍惚,以为窗外是秦淮河,以为桨声灯影,以为桃叶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