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华人 首页 专栏 丁庆伟 查看内容

烟蓑雨笠

2014-3-12 22:29| 发布者: 无墨| 查看: 8520| 评论: 0|原作者: 丁庆伟

摘要: 乍暖还寒的江南,缠绵的雨。湿湿的青石板,倒映出斑驳的颜色,那是女人举在头上的花雨伞,和她们身上的风巾雾屦。油纸伞是看不到的,它只停留在幽深雨巷的记忆里。春雨里的小镇,宁静而安详。

    乍暖还寒的江南,缠绵的雨。湿湿的青石板,倒映出斑驳的颜色,那是女人举在头上的花雨伞,和她们身上的风巾雾屦。油纸伞是看不到的,它只停留在幽深雨巷的记忆里。春雨里的小镇,宁静而安详。

    青石板路的尽头,一座小小的老宅。大门并不大,低低的门槛,让人很容易就走了进去。四方的天井,养着两缸水竹。屋子是细格子的木窗,朴实的木门,没有雕花,几乎已看不出漆色,倒似乎可以看出岁月的年轮。走进屋子,侧墙也是板壁,壁上挂着一袭蓑衣、一顶箬笠。

    不用说,蓑衣和箬笠,与这座老宅是很相配的,挂在木板壁上,毫不突兀。蓑笠原本就是应该挂在墙上的。它们只是古人的雨具,从风雨中归来,抖抖水滴,卸下蓑衣,摘下斗笠,顺手就挂在壁上了。其实也不能说是古人,在我祖父这一辈,人们还使用蓑笠的。然而当这座老宅已成为了风景供人观赏的时候,蓑笠就成了特意挂在墙上的装饰物了。

    于是我从这蓑笠中,看到了一种闲适。这种闲适,就好像它原来的主人,在这宁静的小镇上,宁静的老宅里,过着宁静的生活。在斜风细雨的日子里,可以披着蓑笠,泛舟河上,打鱼垂钓;或者在空旷的田野里,除草耘田,像一个孤独的会移动的稻草人。古人的那些诗句,比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写的都是蓑笠下面的闲适,让诗人都悠然向往的闲适。

    墙上的斗笠是泛黄的箬叶,蓑衣是棕色的棕丝编成。从老宅的屋檐下望出去,小镇烟雨濛濛。我和来这里的所有游人一样,都是希望“闲适”而来的,虽然我不可以把蓑笠拿下来穿在身上,但在我的心里,已经披蓑戴笠,游走于烟雨之中。我曾在都市的一家咖啡馆里,看到过挂在墙上的蓑衣和箬笠,我不知为什么要把它挂在那儿,它与幽暗的灯光和新世纪音乐有点不太协调。但我想,咖啡馆的主人也无非是想通过它,向人们传递一种“闲适”的信息。

    陆游在《溪上小雨》诗中写道:“扫空紫陌红尘梦,收得烟蓑雨笠身”。看来,古人就是把蓑和笠这两种雨具,借指了隐者的服装,或者就是指隐者优游闲适的生活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古人都是隐者吧?就是我们的祖辈,也还有“烟蓑雨笠”。现代人谁还披蓑笠呢?现代生活如他们手中的花雨伞一样色彩斑斓,现代都市差不多已分不清是烟雨还是雾霾。可是现代人的心中,似乎更需要“烟蓑雨笠”。

    所以人们的心中,总有一个“一蓑一笠浪荡江湖”的浪漫自由主义情结;那些古镇,那些水乡,那些老宅,能保留的都保留着,就在城市的边缘。老宅的侧墙上常常挂着蓑衣箬笠,好让城市里的人来看看,原来闲适就挂在那儿,不能用身去穿,只能用心去披。

    心里能披上“烟蓑雨笠”的,我认为苏轼算一个。东坡居士才华横溢,文、诗、词以及书画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却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被一贬再贬。然而苏轼一生有着旷达超逸的胸襟,清旷豪放的气度。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的词《定风波》里有一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面的意思是“披着衰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真正的含义是“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所以,林语堂评价苏轼:“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轼能否算是一位“隐者”,他的生活能否算是闲适?我的回答是“能算,但可能也是一种无奈”。对于这样的回答,我想认同者多。与所有“学而优则仕”的文人一样,苏轼科举高中后,也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因政见不同,事业重挫,一再被贬,甚至坐牢,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危险。面对如此境地,不当“烟蓑雨笠”的乐天派,还能有更好的选择么?还好他的选择是对的,也给了后人一个“烟蓑雨笠”的榜样。

    那么,甘愿真正披蓑戴笠吃苦牺牲的人有没有呢?当然有,比如周恩来,或者说像周恩来一样的许许多多的先辈们。在长征途中,周恩来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可是他始终和战士们一样行军。一到宿营地,顾不上休息,还要批阅文件、电报或开会。他一天天瘦下来。党中央关心他,从遵义出发的时候,特地批准给他一副担架。可是他从来没有用过一次,总是冒着风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和战士们一起在泥泞的道路上行军。

    周恩来戴的斗笠,是20万顶斗笠中的一顶。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福建长汀县的斗笠厂赶制了20万顶斗笠,以确保红军长征时,每人都能戴上一顶新斗笠。让人惊奇的是,长征历尽千难万险,有的红军战士竟将这种竹斗笠一路戴到了延安。它是长征的象征,老百姓满怀深情地把这种斗笠称为红军的“军帽”。

    清朝唐甄在《潜书·明鉴》中说,“茅舍无恙,然后宝位可居;蓑笠无失,然后衮冕可服。”这似乎是对当政者说的:百姓的房屋没有问题,你们的位置才安稳;不把蓑笠丢了,你们的王公华服才穿得牢靠。

    为天下人披蓑戴笠,顶风冒雨,遮风挡雨,看来才是“烟蓑雨笠”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小石桥下一篇:宋朝的莲子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