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百龄大师生于湖南,少时就读于私塾,熟读古书,四书五经背诵如流。大师初从黄鸥波、李仲生、何铁华等名家习画,再拜入黄君璧、溥心畬、金勤伯等门下,受到悉心传授, 深得诸名师的关爱。 大师在国画创作上人物、山水、花鸟兼擅。其创作的人物,无论是踏雪寻梅的隐士还是道释人物都线条流畅,设色明快;无论是随手写松石、写云海均泼墨起云烟,妙化如神造,神韵墨趣跃然纸上;其花鸟则多以写梅为主,因为梅花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观其绘梅画作,气势磅礴, 墨韵浑厚, 梅性、梅情、梅姿及透出纸外的“暗香”、“铁骨”,正是大师个性的体现。于右任称其画中可见“书法线条的美”,廖继春从其画中看到“东方水墨与西方色彩的融合”,黄君璧赞其作品“创新而不流于俗套”,叶醉白誉其画作“有万马奔腾的气势”。 由于其字画早年即在日本很受欢迎,大师曾远赴日本卖画20年。虽说是卖画,但大师依然有自己的原则风骨。一次,他在东京开画展,有日本商人看中了一幅画作,希望购买赠送给当时的日本首相岸信介。大师闻言立刻坚拒,只因不喜欢攀龙附凤、巴结权贵。 大师积数十年功力而独创的多媒彩画风,跳脱传统思维,融合西方美学概念,运用水墨的技巧、泼墨的晕染、油画的堆栈,加上压克力染料,繁复的手法处理出多层次的虚实立体空间,呈现如诗如画、似幻似真的全新视觉美学效果。多媒彩创作费时费工,如不是画功炉火纯青,对整体构图、点、线、面、色彩学皆了然于心,根本无法拿捏细微,更遑论创作出精致、唯美、脱俗、大气的好作品。但记者有幸亲睹大师作画,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谈笑之间,一幅旷世巨作跃然纸上。 大师今年已85岁高龄,望过去却如六十许,为两岸艺术交流尽心尽力。1987年,为了弘扬国画艺术, 大师创办《中国美术》杂志。自杂志创办以来,他勤于撰文介绍国画艺术,还亲自撰写介绍台湾前辈画家的艺评专稿,为国画艺术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1992年,大师与陈秉环、王太田、简大坤等63位艺友,共同发起成立了台湾中国艺术协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为促进两岸书画艺术交流,大师数十次往返两岸,办个展联展,广结艺坛好友。在其努力下,1993年即在台北成功举办了两岸名家联展,展出两岸画家的作品200余幅;同年又邀请大陆画家彭林、李滨星、曲德亮,赴台举办三人联展,在两岸艺术交流史上写下一页。 大师在其主办的《中国美术》杂志上,更是大量刊登大陆画家的作品,展示大陆画坛的艺术成就,使台湾各界对大陆的艺术状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20多年来,大师在两岸获颁荣誉博士、艺术博士、名誉校长、名誉院长、名誉主席、名誉教授等计200余头衔,可谓实至名归。 (选摘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