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从上海来的不信邪的文学中年不听劝告,拿着自己编辑的一本文化杂志试图到各家书店、超市兜售并商谈代销事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之后,他咬牙改成免费赠送又去那些地方接洽,还是铩羽而归,他仰天长叹,文化在温哥华咋就这么贱呢?
任京生“移民打拼录”专栏曾经刊出过一位姓党的老师,义务在列治文讲授《论语》,有人劝他应该收费,可党老师一直犹犹豫豫。看来,党老师是老移民了,他是拎得清的,假若宣布收费,原来那些对“国学”保持高昂情趣的学生们大部分就会瞬间消失。 温哥华有家文化沙龙上月办了一场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讲座,言明提供茶点,主办方为了彰显文化的价值,标明每人收费10元,结果报名人数始终是个位数,实际到场交钱的估计更少,最后只得无奈宣布放弃收费,才终于换来了一批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们纷至沓来。 假若我们把一些蛛丝马迹的现象放在放大镜里细细查看,其实华裔的文化消费里面渗透着一种自轻自贱的传统,一些人总是抱着“主重客轻”的固有意识对待本族裔的文化产品。似乎只要贴上自身文化的标识,即便是凤凰也拔了毛,连鸡都不如了。于是,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海外移民文化的商业市场始终做不起来,比如原创的戏剧、舞蹈、曲艺、电视剧、音乐剧、芭蕾舞等等。于是,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总有机会在嘈杂的饭馆去欣赏本来需要在剧场看到的节目;于是,我们才终于明白,致力于搞本族裔文化产品实践的人,为什么总是生活得捉胸见肘,大多濒于潦倒的边缘。 多少年来,海外华人文化消费的某些习俗简直到了不可理喻、俗不可耐、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些糟粕的东西的还在腐蚀着我们的社区,最终把整个移民文化消费的前景彻底葬送。 君不见:人们习惯买40块钱一本的算卦保命的书,不习惯买一份几毛钱的中文报纸。习惯花重金装修豪宅,不习惯出钱购买文化讲座的入场劵。习惯砸百元去挤港台大陆红星的秀场,不习惯花几块钱捧本埠“土”星的堂会。 免费的文化消费在一些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只要是本土的文化产品都需要经过“免费”的考验。严峻的现实让很多曾经的“文化人”灰头土脸,人们懂得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若要在移民文化中寻找和市场的结合点,那就是白日做梦。谁搞社区文化谁就是自讨没趣,谁就是自我贬损乃至自我沉沦。因此,海外少数族裔的文化产品市场除了少数例外,要么属于博物馆的艺术,曲高和寡;要么属于民间文化,一文不值。当运垃圾的师傅一个小时40多块的时候,很多“文化人”还在为一场免费的文化活动找不到人来捧场而急得抓狂。 如今,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又出现了一些变种。那些带着中国元素的东西,若只要不是来自本地的,价格正在攀升中。比如中国大陆来的“非常勿扰”选秀,即便孟飞、乐嘉俩光头没一个亲临,光看看热闹的、跟着起哄的门票就要40加元。再比如,郭德纲的相声门票可以飙高到近200加元。那么是否这些就意味着,“免费文化消费”的观念曲终人散了呢?我看不见得,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依旧还要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恶质“文化消费”环境里,久而久之,由于无法进行市场化的演练,那些勇敢的文化斗士们都会个个刀枪入库,为了五斗米纷纷折腰,这就是现实的尴尬,我们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它的生机,这可能是很多人在移民前没有预料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