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走过了大半辈子的人生路,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常会回首往事,常会想念故友,常会动情,常会反省。。。。。 人活着,若是每天在应付着生存, 那只是活着;然而,若有一种精神,有一种追求和盼望, 生活中有艺术伴随,那么,人活着的生命, 无论它是长或短, 就有价值和另一层的意义. 我离开了生活18年的国际大都市纽约,迁移到蓝天峡谷中的盐湖城。有一次, 在纽约飞往盐湖城的途中, 我翻开了一本《海外校园》的杂志,看到了一位在四川的署名叫“乐风”的一篇长诗,“来了, 走了”, 叙述了“一对来自马来西亚的夫妇,满是爱心,谦卑,温柔,在成都的3年中,他们关怀了无数的人,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耶稣的样式。 3年尽了,和当地政府约定的时间也到了,大家为他们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很多人哭泣落泪,而这对夫妇依然微笑着,不时地回首,轻轻地向大家挥手”。故事立即在我脑海了产生了画面,那么动人,伴随悲壮。”。 看着舷窗外的云层,茫茫空中,人生的一切烦恼和是非变得非常渺小,眼前的诗歌又让我有所感叹:我的人生中,也遇到过很多“来了,走了”的人。他们帮助过我,甚至没有留下姓名,只有身影刻在我的心里;我脑海里也出现了:福音西来,多少传道人,来了,走了。不是生离,就是死别;在5.12 大地震中,多少志愿者、子弟兵,他们来了,带着爱,走了, 也带着情,当和灾民告别时,他们是否想到:这辈子,人们还会再相见吗?他们走了,但是他们也把心和爱留下了。一阵激情下,我立即把这首长诗改编成歌词。当我谱到“风可以把你们带到这里,当然也可以把你们吹到那里”时,我眼眶湿了。 带着感动的心,在长途飞机上写完了这首歌。那时的情景,至今让我留恋,很甜,很宁静,很深沉:我享受那晚的美好时光,享受那种曾有过的亲情友情,留恋那些留下过美好回忆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么美丽动人的旋律,竟然流畅地在纸面上呈现,成为以后感动人们的歌声,对我而言,是一种幸福。 回到故乡上海,这首歌曲通过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的学生演绎,变为了打动人心的歌曲,成了很多知音的偏爱。 一位来自台湾的会计师,把这首歌背唱出来,在多种场合下演唱。根本没有唱歌的技巧,更没有圆润的歌喉,一个大男人,那如此投入、如痴如迷的表情,不禁让我思索,感动。“来了,走了”这首歌,用的是浓重的大陆的文化韵味,台湾的 弟兄却当作偏爱,让我领悟到更深的含义。作品不在于什么风格,若有爱,有美,有情,有真,那就得着人心,因为这是人们心底中追求的共性 。 这首歌,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灾区,在我的作品音乐会《携起双手,风雨同行》上,“来了,走了”感动着灾民、感动着武警官兵、也感动着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的合唱队员们。和他们共同生活、演出了数日,他们看到了我们的爱心,奉献和忍耐精神,在依依不舍告别之际,大家用动情的歌声,用“来了,走了”这首歌为我、我的上海团队送行。于是,我们成了“来了,走了”作品中的主角,成了接受这送别的歌声的人。 在海外,海归网《高山流水》的40多位网友们,分散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竟然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把这首歌各自录唱,最后,汇集到美国,在无数个通宵达旦的合成后推出。正值 那时,一位年轻美丽的网友女孩离开了人世,于是大家用这首歌来为她送行。我希望大家可以听到这一个版本。那是最动人的一版,因为它的寓意太深了。五洲四海, 大家用爱,无私的奉献,共同创作了这首歌。帖出歌的那一天,网友们和我之间的对话,我希望《红舞台》本栏目可以整理出来,作为附件,让大家一阅。 《来了,走了》的作品创作,带给大家的是美,给我留下的却是感悟:一首作品,若要感动他人,必须要先感动自己;要感动自己,必须怀着深沉的爱、善和理解;一首作品若要美,必须要求作者的心是美丽的;一首作品的境界要高,同样要求作者的心里世界的境界是升华的。 同时,一首作品要写出画面,提升歌词原有的意境,就要求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艺术的想象和创意的功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