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的下午,天空晴朗,万里无云,阳光照在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考察团员的身上,别样的煦暖,走在通往良渚博物馆绿草如茵的小路上,如游画中。 据介绍,良渚博物馆建筑是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9月正式开馆,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他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 大家跟着导游走近良渚博物馆,看到博物馆的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浑然一体,凸显简约、粗犷、厚重、大气的特征,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优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良渚博物馆总共有三个展厅。第一展厅叫“发现求真”,主要展现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到2007年确立良渚文明约七十年间,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创新和研究创新的历程。这个展厅里陈列着很多大型墓葬背景画,包括一些考古发掘现场复原,导游一边介绍跟大家说:“杭州真正的起源地是这里啊!” 第二展厅叫“良渚古国”,这个展厅做了很多的良渚先民劳作和生活的场景,有的在耕地,有的在烧窑,还有的在打渔,那时候的良渚,已经能种植水稻,甚饲养家畜,最叫人惊奇的是,那时候良渚劳动分工已经很细致,比如有典型带包的制陶业、玉石业等,甚至已经有了工艺流水线,不仅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出现了脑力劳动阶层与体力劳动的不同阶层,特别是那个宫殿的建筑遗址,那么庞大的工程,明代皇帝朱棣修建的故宫,才是良渚古城的1/4。但是,良渚和明朝相隔有三四千年。即便如此,明代朱棣修建故宫也动用了百万夫役,也历经14年才完成。这让大家无不赞叹5000年前良渚人的智慧和组织能力,纷纷猜想议论,在夏之前的良渚是否已经有了国家这个概念。 据了解,现在已经考古学家指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良渚古城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第三展厅叫“良渚文明”,这个展厅主要陈列器物和重要遗迹,是良渚博物院收藏的遗存精华所在,重点是以琮、璧、钺等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礼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钺;另一部分则主要为装饰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锥形器、带钩、镯、匙、匕、项饰及鸟、龟、鱼、蝉等动物饰件。 导游说:“大家看到良渚人的生活多么多姿多彩啊,人们只有丰衣足食之后,才会想到美和装饰的!” 良渚先民善于琢玉,从原料选择、设计定样、磋切成坯、纹饰雕刻到抛光成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那些玉器,其合理的布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无不反映出良渚时期精湛的琢玉技术和独特匠心。这一件件珍贵文物,无不令大家驻足停留,那鬼斧神工般的技艺连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们都自叹不如,最惊奇的是通过放大镜,看到这些精细的图文,却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来制作的。 在这个展厅,最让大家震撼的是复原展示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玉敛葬”,四周墙面展示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出土照片,如果是贫民老百姓,墓葬里就只有简单的玉碗,而富人家里墓葬的玉制品就多多了,等到了贵族,不仅是玉多,连种花纹质地都很讲究,很显然,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可以说,这是整个博物馆的最高潮了,充分彰显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种类数量非常多,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提出了“玉器时代”说,以诠释玉器在中国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数量多,说明良渚时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丰富的玉矿来供给。然而考古学家考来考去,却没有发现良渚时期的玉矿,甚至连良渚人最后迁徙到哪里去都无踪可寻。 希腊《中希时报》的副总编卢南英说:“玉石从别的地方运来的?” 美国《侨报》的编委濮亚新说:“史前社会人口少,生产力低下,我看难!” 美国《美中晚报》编辑潘宏笑着说:“可能本来有矿,全挖没了!” 纽约商务传媒集团的作家冰凌也笑了:“这怎么可能,那起码还留个遗址呢!” 大家七嘴八张地讨论着,最后还是中日新报的刘成社长的回答最风趣:“我看这良渚人就是外星人,否则就凭当时的条件,也造不出那么大的宫殿,玉石同样从外星来的,用完了就回去了,这样全解释通了!” 大家都乐了! 告别之际,导游说,“良渚“二字,“良”意为“美丽”,“渚”则是“洲”的通假字。“良渚”,就是“美丽洲”的意思,大家听了都非常感叹,觉得良渚文明太了不起了。 良渚,魅力四射,让大家流连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