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闻莺在西湖十景里排第五,在南山路清波门那边,南宋时候是皇帝老儿的御花园,又称聚景园,聚景二字可知这园子当时之秀美。 柳浪闻莺叫这名,一方面因柳树品种多,形态各异,什么醉柳、狮柳、浣纱柳的等等,又被称作柳洲。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鸟鸣。说到柳,西湖到处可见,苏堤,白堤,曲院风荷等等也很多,唯独鸟鸣,这里跟别处不同。张岱来杭州旅游时,也曾把西湖的柳树好好歌颂了一番,其咏苏堤春晓说:“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其咏断桥残雪时说:“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主要是描写柳树的摸样很酷,唯独咏柳浪闻莺是这么说的:“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注意,他用的是“叫”字,由此可知这柳是有性情的的,能与鸟儿一唱一和。 想是鸟声太动听了,柳浪闻莺就修了个偌大的鸟笼子,关着百种雀儿每天唧唧喳喳的磨舌头。我当时就想,出这个馊主意的人一定不懂音乐,这好比把很多优美的曲子集中在一起播放,除了噪音,还是噪音啊!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鸟笼子后来被拆了去,庆幸的是鸟儿并没离开,据说杭城有拨寻鸟族,大清早的爬起来就是去寻晨啼的。 柳浪闻莺就这么成了人们一个视听享受地,除了鸟儿,在这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美妙的乐音,不管多大的年纪,都能在这里找到愉快,有孩子们的嬉戏,中日友好樱花园的欢笑,小情人的呢喃,还有中老年人扎堆唱越剧。说起越剧,我曾一个人站在那里,从《桑园访妻》开始,什么《送凤冠》、《金玉良缘》、《十八相送》等等,一口气听了好多段子,发现我会的还真不少,那时候还没有COOLEDIT可以自己录点过把瘾,真的很想上去在那吱呀吱呀的胡琴中凑个热闹,可惜还是胆子小了,心动了半天就是挪不动一步。不过能听听也不错,会不时的有个厉害的角儿突然出来冒个泡,都说高手在民间,可真不假。 因为那有大草坪,不少单位喜欢在那举办集体活动,我们报社在那组织了一场很大的演出,印象最深电台著名主持人阿宝介绍一个马头琴节目时说:“蒙古人骑马,琴是用马尾巴做的,所以叫马头琴,咱们杭州人骑自行车,只能拉铁丝了,得叫铁头琴。”台下的人都笑,也许就我至今都在会想,倘拣到根铁丝一定拉拉试试,不知道和小时候家乡滚铁圈的声音像不像,估计太硬还不行,否则音阶就出不来了,要不就在粗细上做做文章? 还有一次经过柳浪闻莺,遇到了家乡的演出队在那跳民族舞,一时心热跟他们说了几句方言,旁边的人也说:“听你们说话像鸟儿唱歌!”这调调算是较难遇一种,得讲缘分。 最近一次到柳浪闻莺先是去柳莺宾馆看一个哥们,这是一家别墅式的宾馆,与西湖零距离接触,接待过不少国家元首。这哥们出差在那小住时,我曾吭哧吭哧的给背送去两瓶茅台。遇到爱酒的朋友是真没办法,以前我回国探亲,每次都被他灌个半死,他就不信海外呆久的人不能跟国内朋友一样可以长期保持酒量的,后来只好求饶,酒送给你,就放过小弟我吧! 这哥们喜欢搞小资,酒喝多了会弹一首钢琴曲,还假惺惺的哼上几句,我要是不说好,他还不乐意。反正我也喝的也不少,耳朵软绵绵的,好与不好也听不出啥区别了,呵呵!不过记得最后一次是他唱的是《星星索》: “呜喂,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 船儿呀随着微风荡漾, 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当时柳枝摇曳,彩霞满天。所以,还有一种旋律是存自己的心底了,只有在柳浪闻莺这样的地方,才能听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