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由脑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不随意的肌肉控制、肌肉强直、肌肉麻痹和其他神经系统损伤。脑损伤可发生于妊娠期、分娩期、出生后或者在5岁以前。 脑性瘫痪不是一种疾病,并不是进行性发展的。在早产儿和初生婴儿控制肌肉运动的脑的局部特别易受损害。脑性瘫痪在婴儿发病率为0.1%-0.2%,但在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发病率是其他婴儿的10倍。 许多不同的损伤类型可以引起大脑的瘫痪。宫内、分娩中以及出生时的损伤和缺氧占病例的10%-15%,大部分的病因其实并不清楚。早产儿可因大脑局部血管发育不良、出血或者脑缺氧而特别易受损伤。血液中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新生儿核黄疸和脑伤害。目前,由于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所引起的黄疸较容易治疗,故核黄疸的发病率有显著降低。1岁以内婴儿,若患有严重疾病,如脑膜炎、脓毒血症、外伤以及严重的脱水,都能引起脑损伤和导致脑瘫。 脑性瘫痪的症状主要有动作明显笨拙,上肢和腿严重痉挛扭曲。脑性瘫痪的四种主要类型有: ☆ 痉挛型:肌肉僵硬和乏力,约占脑性瘫痪患儿的70%。肌肉僵硬可能影响全部上肢和下肢(四肢瘫痪),主要是双下肢(双侧瘫痪),或者仅仅为单侧的上肢和下肢(偏瘫)。受到影响的上肢和下肢表现为肌肉发育不良、僵硬及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