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神经受损害的疾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不一定马上发病,病毒进入皮肤神经末梢内,部分病毒持久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细胞中,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病毒再次活动增殖,使受侵部位的神经节和皮肤产生炎症并引起疼痛。沿神经分布的红斑水疱和明显的疼痛是带状疱疹的特点,但在临诊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例,皮疹出现很晚或者只痛而不出皮疹,使医生在诊断上多费周折,病人也多受痛苦。例如,有的人表现为牙痛的带状疱疹,受损害的神经是三叉神经上颌支,所以酷似牙痛。有的人关节部位疼痛,整个左下肢沿坐骨神经多处发出红斑和小水疱,皮肤有灼痛感,这是一例以关节疼痛为假象的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病毒会长期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如劳累、熬夜、饮酒,或患有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放疗、化疗等),大量繁殖,引起病变。 带状疱疹临床表现为某一周围神经支配区的红斑、群集水疱,常伴有轻重不一的神经痛。由于神经痛往往先于皮疹发生,故早期不易诊断,误诊率很高。在头部的带状疱疹易误诊为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在胸部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心绞痛;在下肢易误诊为坐骨神经痛;甚至有腹部带状疱疹神经痛发作误诊为胆石症、急性阑尾炎而做手术的报道。所以,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应当引起医生、患者的高度注意!一些患者患有其他的严重疾病、肿瘤、发病后治疗不及时,除了发生局限性的水疱之外,全身皮肤有时出现一些“水痘”样的皮损,同时伴有发热,血小板减少等严重情况。发生在头面部的患者,要高度警惕是否出现头痛、呕吐等病毒性脑炎的情况。 带状疱疹主要采取抗病毒、缓解神经痛等方法治疗。在带状疱疹疾病发作的第一周即要予以强有力的抗病毒治疗,以减少神经痛后遗症的发生。抗病毒的药物可选用阿昔洛韦静滴、伐昔洛韦口服等等。止痛药可选用消炎痛、颅痛定等口服,但往往止痛效果不佳。带状疱疹病情严重者可考虑应用免疫增强剂。带状疱疹的早期治疗对减少后遗神经痛,非常重要,这种神经痛常见于老年患者和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除口服止痛药物之外,可以采用局部封闭治疗带状疱疹。 此外,还有胸部的无疹期带状疱疹被误诊为胸膜炎或心绞痛的病例;腹部带状疱疹有时被当作胆囊炎、胆结石、阑尾炎而被送到手术室;腰部的带状疱疹被当作肾脏输尿管结石的也曾有报道。带状疱疹对神经的损害除了疼痛以外,还可有其他表现,例如有一例病人,半个月前患腰部及下肢带状疱疹,已被治愈,疹退痛消,病人的自我感觉良好。后来突然觉得步态不稳,行走时常常不自主地撞到路边的墙上,走在平路上,脚下的感觉却像走在斜坡上。最后在神经科就诊时诊断为带状疱疹引起的脊髓运动神经受损,经住院治愈。 带状疱疹往往是在身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病,这种病生过以后一般不易再生第二次,如果带状疱疹病人反复发病,皮损也越来越广泛,这说明病人的免疫力很差,或许可能会并发肿瘤,应引起特别注意。 当身体某个部位频繁出现“闪电”般刺痛时,应当心患上了隐蔽性带状疱疹。海淀医院功能神经科疼痛中心李云林主任提醒,若带状疱疹误了治疗时机,就可能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它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比较大。 隐蔽性带状疱疹易被误诊.带状疱疹的通常表现为表皮神经痛,成簇水疱沿体表一侧的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所以比较容易分辨。但也有少数病例是只有神经痛而无皮肤损害,这种现象被称作隐蔽性带状疱疹。如果病变发生在左侧心前区,容易误认为心脏痛;发生在肋骨边缘部位,容易误认为是肋间神经痛或胸膜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