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94|回复: 0

[巴仁] 战国风流.乐毅、田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7 07: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风流.乐毅、田单(1)
  k- Z# u9 J. ?" M
. k+ Y8 ]; Q7 a7 E# M* c! T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而使赵国崛起于北方,进而灭掉中山国之后,战国诸侯出现了秦、齐、赵三强领跑的局面。不过这种局面仅仅持续了十年的时间就以齐国被燕国彻底击溃而告终。率燕军击败强齐的是赵武灵王的一名粉丝——名将乐毅,而此时执掌燕国的正是赵武灵王亲手扶植起来的燕昭王——再次感叹赵武灵王了不起。
& l& d7 q5 U  d4 I  Z5 z/ N$ g- q6 s) R( V! _7 d
先说说这位燕昭王,在《赵武灵王》里曾提到武灵王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乱攻破燕国,燕王哙死于乱军之中,赵武灵王派兵拥燕太子职回燕,即位为燕昭王。这哥们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孝子,回国后见父亲尸骨无存和纷乱的国土,一笔笔账尽数记到了齐国君臣的头上,丝毫没检讨他父亲的意思:他是俺爹,俺爹怎么会有错?
: ^' _- S; @4 y5 @$ d; A9 {! L+ p  y
好在这位燕昭王虽不愿编派他爹,为人却不糊涂,明白欲报复强齐,任用牛人是唯一的途径,是以自即位以后,即‘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谁知道招了半年多,甭说咸菜(贤才),连泡菜都没招来一根——燕国国小力弱,又地处偏远,魅力实在有限——要打工谁不先往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跑啊?! E. `9 B( p: g1 N( G

8 ~2 }5 a$ l- Q8 W! F燕昭王有点着急了,听说有个叫郭隗的老头儿有些本事,眼下正隐居于燕,于是不辞辛劳就登门拜访。郭老爷子听昭王说明来意,也感其诚意,就给昭王讲了个故事:
% g$ A0 ?' F* f0 ~2 Z; d( t( l1 S# c- j8 i
“从前有一座山,山下有一个国,国里有一个国王,国王有一个嗜好,那就是他爱极了千里马,派人打着灯笼火把到处去找,三年而无所得。有个臣属打听到哪儿哪儿有一匹千里马,就是价钱贵了点,要一千两黄金。那国王倒也不小气,就让那位臣子带了金子去买。谁知道那匹马与国王无缘,赶在那位臣子到达之前得病死了。这哥们眼珠一转,有了主意,就花钱把那匹马的骨头尽数买了回来。马骨头当然不能当马骑,国王少不得发发脾气、瞪瞪眼珠什么的,那臣子自有应对:若果天下人知道陛下您爱马爱到了连马骨头都要花重金买回来的地步,那活马离您还远吗?国王转怒为喜厚葬马骨。这事儿就传了开去,不到半年,千里马自个儿都往国王的马圈里钻了。”
( B5 F& H( V9 E9 ]- F, |! w4 O7 H6 _( d1 p7 C% [7 r/ }
燕昭王会意,乃问:“然则寡人之马骨何在?”郭隗对曰:“老朽行将就木,愿为马骨,‘王必欲至士,先从隗始’,如此一来,那些比老朽年更富力更强的俊杰,怎会不千里来投呢?”$ ~# Y# h5 z. C
0 P8 H" S. _# D& e4 e
‘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瞧瞧人家,为自个儿谋了福利,别人还得感恩戴德,高!豪杰果四方来投,一代名将乐毅就是这么成了燕昭王的千里马。
9 o# P( n( t/ ^, }
. t( c0 [# b$ v% G再来看看乐毅。乐毅,‘其先祖乐羊’,乐羊是与吴起同时代的魏国将领,比较牛的纪录是带兵帮助魏文侯灭掉了中山国,并因功被封在了中山国境内的灵寿。这个中山国,后来又挣蹦着复国了,就跟当今的以色列一样。中山国的行事方式也跟以色列差不多,没个安分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烦他,结果被赵武灵王又灭了一回——如今几千年过去了,大概再没复国的指望了——乐羊的子孙们也就跟着一会儿挂魏国国旗,一会儿挂中山国国旗,到了乐毅这一代,挂了赵国国旗。5 p8 i, m8 \+ o( S9 J8 o8 f
$ H2 [; g& O2 U3 [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于是乐毅进入武灵王的赵军,为中级将领,自然衣服是胡的、马是骑的、箭是射的。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乐毅成为赵武灵王的铁杆粉丝,为赵武灵王的治军手腕很是唱了些赞歌。哪里料到赵武灵王传位与惠王之后迅速失势,最后惨被饿死于沙丘(详见本系列另一篇《赵武灵王》)。乐毅预料把持朝政的公子成、李兑必将对武灵王的死党来一次清洗,自己是武灵王的拥趸,知道的人又不在少数,为避其祸,乐毅‘乃去赵适魏’。看起来乐毅不仅仅是善于军事,其政治嗅觉也是一流的敏感。
. v" s* E) }( V3 R' k
7 ^7 s/ X- |$ [, T乐毅在魏国却没去军界混,而是成了一名外交官,正是一次‘为魏昭王使于燕’,把他和正求贤四方的燕昭王绑到了一起。一听乐毅的谈吐见识,燕昭王当即‘以客礼待之’,留贤之意,溢于言表。乐毅先是辞让,架不住燕昭王一片诚意软磨硬泡,终于同意委身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任以国政’,乐毅终于找到一个一展所长的舞台。
- W( H% ]% Q& f7 C0 L6 t( c, h5 `- M5 B* ?3 `" S
给燕昭王打工,也无外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打垮齐国;基本点一:不许编派俺爹;基本点二:不许以燕国弱小而打退堂鼓。人燕昭王说了:“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我跟齐国的宿怨源远流长,甭管自身力量有多弱小,也要让齐国死得很难看!]
' x: a' r6 Q; m+ G
. i5 _1 Q4 n, @) s燕昭王与乐毅在宫中分析时局,乐毅认为齐国自孙膑以来,‘练于兵甲,习于战攻’[士兵训练有素,谙熟攻战方略],国力方面虽不如齐威王时期之鼎盛,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与目前的燕国相比,仍占据绝对优势。( ?0 ^5 ?$ I. B- G  m

3 X4 _" n; r+ b9 F燕昭王一听,立马以基本点之二——不许以燕国弱小而打退堂鼓——提醒乐毅。乐毅说:“要击败强齐,以雪先王之耻,须做到两件事:一、图自强。只有国富民强,方可一战,此事自古如此,无需多言;二、争取强援。‘王必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而诸侯之中,‘莫若结于赵’。赵国力强,今非昔比。因为赵武灵王的关系,大王与赵国关系融洽,若许之于河间之地,赵国必出兵相助。$ V2 y2 b$ h6 r+ p: g8 @4 U
8 l$ Q! R7 Z! G* s9 `3 n
“且赵王与秦国也有交情,秦欲图齐久矣,由赵王出面而说秦,至少能令秦国两不相助。然后大王允诺事成之后,瓜分目前已为齐所据的淮北、宋等地与楚、魏,楚、魏自也乐得分一杯羹。如此一来,大王即可与率燕、赵、楚、魏等四国之兵,‘齐可大破也’。”! K4 s" R% ~5 x0 c8 i; \1 k7 Z

2 e' A! O. [+ @' d& O) M' `看看,把乐毅简单地称为名将是远远不够的,至少他同时又是一位极有见地的纵横家。乐毅这一番伐齐大规划被称为“宫中对”,多年以后的三国时期,诸葛亮仿效乐毅搞了个《隆中对》,难怪诸葛每每“自比管仲、乐毅。”5 P8 ?, x! i, Y

3 X2 c# h; q1 P& }' p* P# X6 H$ u乐毅规划好大方向之后,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了。对内,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颇有点公仆的味道哈?对外则是四面示好,争取同盟,对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帖子,只要不是说齐国好的,一律顶!; w) N/ j% n8 r3 k2 U

5 \- i$ M2 J- ]- @!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这边厢燕昭王、乐毅每日每夜地、刻骨铭心地“惦记”着齐国,那齐国在干吗呢?时齐国已是齐湣王当政。这个“湣”字很不好写,一不小心就写成了涽(同“混”)蛋的“涽”字了。不过这位老兄的所作所为,还真就基本上跟个混蛋差不多,就算写成了“齐涽王”也没冤枉了他。
! R8 }, ]! k" _) R-----------------------------------------------------------------------$ F/ t4 A5 M) M( O# E# H: F
战国风流.乐毅、田单(2)
2 o- |% R3 x/ ^2 R, X
1 j! l, S0 Y4 ?/ d5 u# g《史记》里评价这个齐湣王用了两个字“自矜”,用当今的话就得四个字“骄横自大”。也难怪,从他爷爷齐威王任用田忌、孙膑而强齐以来,齐国国力就一直处在一个傲视群雄的水平,作为这么一个超级大国的国君,放个屁都得让周围的卫国啊、鲁国啊、宋国胆战心惊,没吃过苦头的的齐湣王不自觉的就把眼睛长额头上去了,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大家想想当今的美国总统布什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就因为这一个骄横自大,齐湣王与臣子们的关系处的一团糟,对于来自于相对弱小的燕国的威胁也根本没当个事儿。" D/ p8 `% F4 O" Q

! \6 [7 O/ y" _9 i# M2 u* A几年过去了,燕国因为燕昭王的礼贤下士及与民同苦而富强起来,‘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士卒同心,愿为王死战。齐国呢?湣王骄横,‘百姓不堪’,愿意为他卖命的人实在不多了。时刻惦记着齐国的乐毅认为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出使赵国。% N$ m& S7 y7 ^+ v5 w# }
7 q, }9 M4 c- B& [  ]
燕赵两国的良好邦交归功于赵武灵王,燕昭王得赵武灵王相助才得以即位为王,后燕昭王又投桃报李,让赵武灵王从燕国接走在此作人质的秦公子稷,立为秦昭王,赵国才得以集中精力处理中山国问题和胡人问题。如今燕国又约定破齐之后赵国可拥有河间之地,所以乐毅没费多少口舌就说动赵惠王联兵伐齐。( G2 F' R  a5 k/ T& [  C7 Y+ W

  a# [& x# z! W1 w  r6 L乐毅从赵国归燕,立刻派人南下游说楚、魏,赵王则遣使西入秦拉秦昭王。燕王与魏王、楚王自然没那么好的交情,不过燕国使者一亮出淮北、宋地相诱,这二位立刻眉开眼笑,同意出兵。秦昭王听说大家要合伙去找齐国的麻烦,大喜过望。能合力干掉自己的头号竞争对手,谁不高兴呀?于是不仅自己调兵遣将,还拉上此时已然沦为秦国附庸的韩国(详见本系列另一篇《白起》),共同出兵赴燕参战。
9 j2 O7 c) |2 `0 d- U& \
8 d$ h* T( M5 C‘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为了报仇雪恨,真是倾全国之兵。赵、秦、楚、魏、韩各国大军也陆续抵达,赵惠王干脆‘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理所当然的担任了多国部队总司令。
# k- W& s" K0 z3 W& `
6 s9 @9 C, z7 i# O% e3 b联军渡过黄河,迅速向济水挺进。齐湣王急派触子为将、达子为副将,率齐军主力迎击,在济水之西与联军形成对峙。! @/ @. w- y2 c9 W0 M- i6 S- b

5 X! R4 e) F3 x/ ?鉴于联军有备而来,且其中有骠悍的秦、赵骑兵,齐将触子建议取守势,先避其锋锐,假以时日,联军补给必然不济。按说这一构想深得孙膑持久战的精髓,实在是破解联军的高招。结果到了骄狂的齐湣王这儿,这老兄勃然大怒:“屁话!我军所向无敌,避其什么锋锐?你分明是怕死,找借口畏惧不前。传我号令,三军用命,奋力向前。畏退者斩,‘掘其冢墓’![刨他的祖坟]”* S" z1 p% h/ L, x+ l
$ Q0 s: m2 C" a8 O( p7 d# V7 X
因为齐湣王平素骄横,愿意为其效死命的本来就不多,这会儿他老人家又来这么一杠子,这士气还要不要了?仗还怎么打呀?触子将军没有办法,咬牙挥师而出,结果遭到乐毅的联军的迎头痛击,前军一触即溃,后军是扭头就逃,心话:“您要刨俺祖坟这就请吧,要刨这么多将士的祖坟,我...我累死你!”触子将军无可奈何,丢下乌纱逃亡——逃吧,反正祖坟也保不住了,别连脑袋也丢了。- E( _4 B! p. B, M  i5 P8 Z
$ H1 q6 u0 Y3 C' l
击溃齐军主力之后,乐毅兑现承诺,遣还参战的他国部队,任赵军自去攻击向往已久的河间,魏、楚自去攻击垂涎三尺的宋地、淮北。‘而燕军乐毅独追’,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进入齐境。齐军主力被联军击得溃不成军之后,残部跟着副将达子一退再退,直至秦周,已经相当接近齐都临菑了。
8 `) I" y( `5 g" @/ j- K- \( m/ t9 M/ K8 g& z
齐将达子实在看不下去部下低落的士气,请求齐湣王开库犒赏将士,上前线搞搞演讲啊、慰问啊之类的,好歹先稳住士气再说。
* J  K2 q  P/ w8 x
9 h$ F  N/ D; x4 O. U/ R2 J, V/ y" H这齐湣王又来了:“屁话!诸将不思死战报国,一退再退,还赏?寡人赏你们一人一把铁镐,去自刨祖坟吧。”——各位说说,摊上这么一位老大,下边马仔们还怎么玩?
/ H! b2 X4 D. h( S& R- b6 l4 H, ~% `* R8 A, V3 @
结果秦周没几天又被尾随而来的乐毅击破,达子将军战死。
4 P4 a% n, N2 E( j  l
! N, K: A) g8 f; P: C齐湣王这下子慌了手脚,知道秦周既破,燕军不日即可抵达临菑,不等燕军攻到,慌慌张张就弃城而走——不知道他有没想到自己也没死战向前,该去刨自己的祖坟了。
9 y$ g+ Y& M- R" Q& u8 q/ r1 D2 e
# O; ^7 H9 m: k5 C0 I: ?$ z‘湣王出亡,之卫’,跑到了弹丸小国卫国,卫国国君一看超级大国的国王驾临,好比埃塞俄比亚总统见到布什一样受宠若惊,把自己的宫室腾出来给湣王住,自称微臣,好酒好菜的伺候着。湣王呢?还真就拿卫君当奴仆使,呼来喝去给脸子瞧。卫君的手下人不干了:“你TM什么呀,落难的凤凰不如鸡!谁是你三孙子不成?”结果‘卫人侵之’,故意给他洗脸水里尿点尿啦、夜壶里放只青蛙啦,反正就不让你过安生了。. D# t& q" a$ H4 O" F5 B
) a  p* I9 l3 N1 d7 h' z5 z
湣王呆不下去了,又先后去了邹国、鲁国,站城下就直呼人国君名讳,让人赶快开门伺候。邹君、鲁君能高兴吗?结果连门都没让他进去,齐湣王只好又逃回齐国,一路忍饥挨饿,等挨到莒邑,本来一张白胖的脸都被拖得整个走了形了,该!
5 e8 H0 F: f; J" f, @5 r. u* w7 I
1 O4 Q. d5 ~  s. h乐毅开进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合辙齐湣王仓皇出逃,连金银细软也不要了。‘燕昭王大悦,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真值得齐湣王好好学学啊。8 D4 w- R. P  |% s
4 k) G8 |7 Y0 l3 N: B6 r+ G
关于余下来的战事,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说乐毅善兵,齐师勇猛,半年而下齐城七十余座,只剩下莒邑、即墨二城没有攻下,后来正是凭着这最后的二城,齐将田单以国际首创的火牛阵而驱燕复齐;另一种说法里乐毅的用兵水平就菜了许多,认为他攻下这七十余座城花了五年的时间。- c' C7 z" e2 L8 @2 t
; |- b" s+ d2 g3 ^% X: h$ }: \
关于这两种说法,可查的典籍多有矛盾之处,往往是上不对下、前不对后。本人赞成后一种说法。半年而下齐城七十余座,平均两天半就得攻下一座城池,以燕军的战斗力,不大可信。《史记.乐毅列传》记载,齐都沦陷之后,‘齐皆城守’[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如果让人每两天半就端一座城池,这叫什么坚守?
7 P6 q0 T' a. W) k% l3 T5 y+ H: X5 r- l
再说田单复齐是在五年之后,这么算起来,燕军首先在半年里就拿下齐城七十多座,然后又花了四年半也没把剩下的两座孤城攻下来——呵呵,这不要说燕王会对乐毅起疑心,连本人也要怀疑他在磨洋工啊。5 y0 W  R0 ~* ?0 m5 j
* @, O7 F% ]) e$ {. A
《史记.乐毅列传》里另有一句话:‘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所以本人认为乐毅在齐国转战攻下这七十余座城池花了五年的时间,而且乐毅伐齐可不是齐宣王伐燕,抢了就跑,而是每攻下城池都要设立郡县,任命地方官,建立燕国的统治。
! x  h. Y8 |- l. x6 y) c
: y  y$ |& B: S% _这么一说未免看低了乐毅的用兵水平,使那些把乐毅当军事天才来膜拜的粉丝们内心不爽,不过我们却由此看到了乐毅过人的政治才能,也算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吧。% V/ d( m& X; x3 u- S
-----------------------------------------------------------------------
% W0 C' c, _6 S- `战国风流.乐毅、田单(3)
( [2 ]* d6 A  _' ?9 W
' g4 p$ j4 W% o4 ]随着战事的深入,逃到莒邑的齐湣王再也不认为齐军天下无敌了,再不想辙恐怕连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了。遂派人入楚,说你楚国这次跟着别人找寡人的晦气,不就是想要淮北之地吗?行,咱俩也别打了,如果您能把攻打淮北的兵调到莒邑来帮寡人抗燕,寡人把淮北整个拱手相送;如果能帮寡人把燕军赶出去,寡人另有重谢。7 n' W* Q: C1 t# Y' [* ~
( D4 ^  W7 [3 q# m; g) k
楚国本来也是伐齐多国联盟中的一员,济西之战后把军队调去攻打淮北,折腾了一年多也没把个淮北拿下来。没办法,齐军据城而守,老鼠不出动,如果攻方将领没点花样新招,一味的蛮打,真无异于小猫吃乌龟了。如今齐湣王伸出这么一根橄榄枝,楚人觉得是不抓白不抓,于是命大将淖齿率兵赴莒邑帮齐湣王抗燕救齐——唉,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楚国在扇自己耳光啊。; v1 X# R' G0 w% ^8 H! V

2 P+ l% t# a8 w$ w淖齿到了莒邑,与齐湣王守了一段时间,见燕军势大,这王八蛋又开始琢磨把齐湣王卖给燕军以图个人富贵,加上齐湣王这个人也实在太难相处了,结果淖齿用极其残酷的手法杀死了齐湣王(因实在太残忍,具体细节这儿就不说了)。齐湣王骄横一生,到头来引狼入室,惨遭杀戮,叹。
0 j! r$ }( F+ k& X# Y) C' K4 O: m: k
淖齿的泯灭人性激起齐民众怒,义士王孙贾愤而击杀淖齿,让这厮的脑袋开了瓢。王孙贾又访得湣王之子法章,并立为齐襄王。& k$ |# h5 ^: N% p
. y  j) X7 B7 u: y# v3 x* R
齐军之败,其实很大程度是败在齐湣王自己手里,如今没有了这根搅屎棍子,新王初立,所谓换帅如换刀,莒邑军民终于齐心护主,皆拼死战,致使燕军久攻莒邑不下。此时齐城仅余莒邑、即墨两座。
! t: f% z, e9 E- Z) C! b. U9 t! u) w+ X4 [  ~- O
正当乐毅带兵加紧围攻莒邑、即墨的关键时刻,已然奋战了三十三年的燕昭王突然病逝,‘子惠王立’,一幕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历史剧再次重演。这幕历史剧的导演就是本篇的第二位主人公——齐将田单。6 B, ^# U# E1 I7 w+ {6 x; b
% i+ X9 r/ `. M1 r- l1 I3 n- l- S9 n
田单是齐王远亲,本在齐都临菑当个小官。了解他的人评价他‘有智术,知兵’,可惜以齐湣王那派头,哪里识得这等人才?乐毅攻破秦周、迫近临菑、齐湣王落荒而逃的时候,田单因职位低微,连随湣王逃难受罪的资格都没有。手头又没兵,有本事也白搭,遂率族人逃到安平。# L* Y# K! T+ @8 m) B$ g: P
( t7 ~+ B! z. I
田单的成名作不是在战场指挥作战,而是在安平指挥族人逃难——啥叫行行出状元?只要有本事,逃难都能成名。临菑沦陷之后,燕军不止不休,继续在齐境攻城略地,使田单认识到此次燕军其志非小,远远不是出口鸟气那么简单。安平城薄,难以久守,再次逃难是早晚的事。. L% T. j) \" u) S5 E) Q
7 q* a+ x3 j5 o% u$ X
田单于是让人把马车的轮轴伸出在外的部分锯下,固之以铁箍。时燕军尚远,人皆不明田单所为,只有田单族人听命而行。1 r+ f; S" V0 {$ e+ i

5 x/ B( q: l5 l; E/ a" W0 u: j* c不出田单所料,安平后遭燕军攻击,‘城坏’,于是乎齐人争相逃窜,乱作一团。‘乘车者推挤,多因轴头相触’,伸出来的车轴左挂右碰,折断的折断,散架的散架。乘车的人呢?‘为燕所虏’。惟田氏一族概无此虞,‘竟得脱’,向东直奔即墨而去。, m; M9 v- o: @+ Y, [. u
4 N1 _6 I- q  w6 C4 k6 z
田单逃到即墨之初,依然未得重用,直到齐国仅剩莒邑、即墨二城,几近亡国。公元前279年,乐毅久攻莒邑不下,挥师东进,围攻即墨。即墨守将冒然出击,‘败死’。残兵退回即墨,群龙无首,人心惶惶。
6 k# P# @( G5 ?2 ^! q9 ^
2 T# I# ~- ]! U# [* u7 O# z) r- M/ d终于有人站出来推举田单做他们的新首领,理由很简单:‘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田爷能预知安平不守,并出奇而脱,可见田爷‘谙熟兵法’。到底改造马车这件事与兵法有多大联系,如今也没人追究了,田单终受命于危难之间,‘立以为将军’。/ [; c( g" I2 f( i$ \0 U

% j- L% W1 h& W田单明白当前两军的实力对比,象前任守将那样贸然出击只能是自寻死路,遂率全城百姓据城坚守,等待时机。齐国仅剩的二城:莒邑因更立新王而不破,即墨因田单死守而得保,为齐国最终的翻盘留下筹码。
& z) X/ ]0 `9 y" J, C; I
/ j1 _1 p/ O' ^, Q这一战略相持阶段并没持续太长的时间,上天就以良机相赐田单,这就是燕昭王之死。消息传到即墨,而且听说新立的燕惠王‘与乐毅有隙’,田单暗喜,开始导演他的反间大戏。1 p' ]: W' N, S+ e; a& F

2 A+ E% _, I' B' K2 n! o田单先是四处散布谣言说:“齐国现在‘城之不拔者二耳’,你以为乐毅真的是没能力打下这两座孤城吗?您被耍了!他不过是在故意拖延时间而已。这厮‘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他故意留下莒邑、即墨,不过是找借口以便留在齐国,进一步收买齐国人心,为他自立为齐王拉选票。这要是换了别人为齐将呐,‘即墨残矣’。”
7 i- j8 b  g$ v1 T" k# ~3 i
/ M1 f) t# n8 `5 _8 f3 e这话就传到了燕惠王耳朵里,‘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将,而招乐毅’——昏君就是昏君,听见风就是雨,乐毅真有称齐王之心,明知齐襄王就在莒邑,还不加紧攻击、以绝后患?就好像有人想王燕,会留着你燕惠王吗?
# [6 D: }4 g2 ~* Q# b
& g- g( c& D" Q5 s5 J: T‘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知道燕王招自己回京没安啥好心,‘畏诛,遂降赵’,奉召回京难免一死,于是回归故土赵国。——乐毅此举,一如当年畏赵公子成、李兑之清洗而奔魏,比后来的岳飞做得好,做忠臣不是要做迂臣。2 M$ \) X) {4 V: I7 I, v0 h

0 y, E: x; O5 ?. m8 |  @5 \" N1 _! A且看乐毅的离去带来的后果吧。燕军方面,‘燕人士卒忿’,乐毅将兵,与士卒同食宿,深得部下爱戴,现莫名其妙被罢免,部下没点想法才怪;齐军方面,田单看到取而代之的是这么一个与乐毅一比都可以称作“智障”的骑劫,大喜过望,妙招连出,戏骑劫于掌股。2 h; c# m& @0 b
$ J4 K# ]4 M  L/ s
深受孙膑军事思想熏陶的田单深知士气对用兵的要义,‘乃令城中人食必先祭其先祖于庭’,也就是吃饭之前找块开阔地,摆上饭菜汤汁让死去的祖先们先行“享用”。自然,已登仙界的先祖们是不屑来吃这些俗物而自毁道行的,来享用这些祭品的,却是眼尖嘴馋的飞鸟。于是乎一连多日,即墨城上空,飞鸟翔舞。
9 `( m& m9 x! L, N) @3 z4 k$ }- `, a: k5 e' |- g0 B$ {4 |
城外‘燕人怪之’,他们哪儿知道这不过是“鸟为食翔”?田单开始装神弄鬼,让人传出话去:“天神下界,瑞鸟先行,‘当有神人为我师’。”
; L. N* i! c! t' b$ i
/ n2 Y* r# ?  a9 C& M有个小流浪汉初到,不知利害,就跟田单说:“你看我像不像你说的那位神师涅?”田单灵机一动,立马就把这位给按到了神椅上,‘东向坐,师事之’,三拜而呼:“神师助我。”8 p3 O; J' L: c: m3 f
# l5 t$ [7 o: q, q
那瘪三哪见过这等阵势?早吓得浑身筛糠、结结巴巴:“小人...小人瞎说的,小人...其实狗屁不懂。”因内心恐惧,说的话细若蚊足,唯田单闻其言而已。田单沉声喝道:“‘子勿言也’”,吓得那小子连屁都没敢再放一个,尽数Recycle了。* K- Y0 Z' F) e2 t, n: Q" b

& u9 ^+ ?! M0 Q5 U, n* W田单就这样把这位供养了起来,每每有号令下来,‘必称神师’。这样一来,齐人听说有神师相助,士气大振。燕人呢?本来为了乐毅的离去就很不痛快,现下又开始心里发毛——人家有神助,你看那些鸟,就是来给神师捧场的,谁敢和神斗呀?除非你想早点升天。
6 I6 q# H3 j. b7 K$ o-----------------------------------------------------------------------
. r, t% T7 X# X/ \战国风流 之 乐毅、田单(4)
9 R' j" M: T+ ?# J1 n% z$ f# ?  z9 b$ s2 v/ m& _- P# L. m
随着敌我双方士卒心理的变化,田单又出妙手,故意放出话去:“我看对方燕军将官,不过如此。他们俘获咱们那门些士兵,咋不利用呢?如果把他们割了鼻子放在冲锋的队伍之前,咱们的人一见,不吓得屁滚尿流才怪,还打个头啊?若然如此,‘即墨败矣’。”骑劫还真听话,‘如其言’,真就割了俘虏的鼻子来冲锋,‘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一个个的死战坚守,就怕当了俘虏变成“平面人”。
/ }. d- Z6 _; I6 a0 D  J
% c) T+ q, z7 k# b# Z2 {5 Y燕军没讨到丝毫便宜,辍攻修整。田单开始使出障眼法迷惑燕军,称“神师”已赐他破敌妙方,乘燕军修整之机,‘使老弱女子适城’,精壮男子却不露面,皆挥镐于城根向外挖洞,却不挖透,只留最外一两层砖,从外观之,一无异样。骑劫这猪头看城上巡城的不是老弱就是女子,还以为齐军阵中精壮男人都在他上次攻击中死光了呢,心下得意。
+ v8 ?8 o  n  [' e( j% ~4 F; I& r. Q8 T6 m
田单又继续“指挥”骑劫:“咱们身在城里,先人祖坟都在城外,这燕军要是去刨了咱祖坟,让咱先人暴尸,咱哭也哭死了,军心可就散了。”骑劫这家伙比三孙子还听使唤,立马又派人去‘尽掘垄墓’,并焚烧尸骨。‘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哭是哭了,军心散了吗?——‘怒自十倍’,都大喊着要出城与燕军决一死战!
+ r3 Y8 c4 U5 h' ]$ E" p4 r
7 i1 ?$ g! j" W2 d! s田单看看火候已到,让大家稍安,言“神师”灭敌就在今晚。一面令人四下出动,见牛就征用。属下不明所以,然既是“神师”所教,谁敢怠慢?‘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一面又派使者出城找到骑劫,说城内兵员耗尽,无以为战,愿献城投降,只求活命。“燕军皆呼万岁”,高兴啊,战事终于要结束了。
5 A( n' p0 `* r& i9 A/ H# Q: b4 N! ]
田单把戏做足,紧跟着又派几个人装作城里的富豪,拿着大家凑起来的金银去“贿赂”骑劫:“即墨说话就要降了,望将军入城之后约束下属,多多照顾小人妻妾老小,区区薄礼,还望笑纳。”
7 C: k$ x5 N2 F. m3 S/ P( a8 T8 b2 N# w  a
一切的一切,把个骑劫乐得一张嘴巴裂到了耳朵根儿,军备也不要了,爱松懈就松懈吧,反正明儿齐军就降了,俺就可以去燕王那儿表功了。乐毅攻了那么久的城池就这样被老子拿下了,哈哈哈。7 o+ {. Q1 i& m  G# c% T3 A

* E  K8 x! G5 }: Q田单让人在收来的千余牛身上都披上大红帛被,系好,被子上绘以张牙舞爪的神怪图案,两只牛角上缚以寒光闪闪的兵刃,在牛尾缠上浸过油脂的干草。另选壮士五千人,披挂待命。齐人因祖坟被掘,恨不得这就出城死战,是以人人当先,五千勇士,须臾而就。* w# W! R/ L" `

+ l5 Z1 E' j, N3 Y$ b# M; {当夜,齐军大开城门,燕军兴高采烈,以为齐军开城出降。正观望间,突然一声巨响,城墙根砖头突然向外飞出,出现数十个大洞,紧跟着只听见轰隆隆响如巨雷,城门及各洞内火光大盛,奔出狂牛无数。原来齐军撞开早先挖好的洞穴内仅剩的外砖,点燃绑缚在牛尾的干草,‘牛尾热,怒而奔燕军’。% ]# F: G  F" k; V
$ M+ j7 p* m; m& ?8 G# T
燕军措手不及,乱做一团。火光下燕军见绘于牛背帛被上的图案,莫不是凶神恶煞一般猛扑过来,以为天兵降临,何敢当其锋?牛尾吃痛,只顾狂奔,角上利刃,真真是见神灭神,遇佛杀佛。燕军大败,死伤无数。此时城内鼓声大作,‘声动天地’,那五千勇士,左手火把,右手大刀,跟在牛阵之后冲杀而出。
' I2 r; s; W3 \/ J) ^+ `
. O- f) Y, I  B. h1 y有些失去攻击方向的狂牛反奔齐军,待一见火光一片,牛惧火,又转身往燕军阵中猛扑。乱军之中,骑劫也中牛角利刃,竟被开膛破肚,白天刚收来的金银珠宝散了一地...
5 B* k. N: X/ ~8 [' v  a: v
% x' O! ]! ~3 I- H" N齐军一鼓作气,挥军进击,穷追不舍,“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这没办法,毕竟燕王在齐国的统治日浅,还象窗户纸一样的一捅即破。作为主将的骑劫又是割人鼻子,又是刨人祖坟,民心尽失。现有田单聚众乘胜反击,谁不高兴呀?! J; T7 i' c$ Q1 Q
8 Z) `$ u$ S! A8 h' P) A0 ^1 M
于是田单‘兵日益多’;反观燕军,‘燕日败亡’,每天除了逃跑就是撤退。田单‘转战逐燕’,‘北上黄河’,‘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田单‘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齐国至此复国,燕昭王、乐毅数十年心血,就这样被败家子燕惠王毁于一旦...3 S" ^6 t$ @# H- m8 K' a( X- d

" G# U7 {% W& j- ?田单一战成名,‘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关于田单,再无故事。
/ V! c+ l5 Y# f: H# a1 v6 p! P* x: L! v. q+ K* S
齐国虽然赶走了入侵的燕军,但其国力一泻千里,不再是当年打个喷嚏都地动山摇的强国。在战国后期无所作为,甚至坐视赵军长平之败而不救,致使秦国打瘫赵国这最后一只拦路虎,进而吞并六合。齐威王、孙膑培植起来的强大齐国,自湣王起,没出过一个有见识的国君,其亡者,必也。) G8 K  Z. W+ ~/ U- Q4 z  C
: U" G; u# w0 o6 F
孙膑击败强魏而使齐国傲视群雄,乐毅却不能因击败强齐而使燕国称霸,个中原因,虽一言难尽,然燕惠王的急功短视终是推卸不掉的责任。3 _9 J9 s2 M0 F$ p* E
% C. `# n0 q8 x  E0 e2 D; |/ S
乐毅又不是吴起、商鞅那样的改革派,因而也不会侵犯了燕惠王什么私家利益,到底燕惠王如何与乐毅‘有隙’,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从乐毅的《报燕王书》中看出端倪。! S- {' m- T* o$ J3 d& [7 s
/ y4 {3 |. f2 r4 ^' Z7 f/ ?( v
乐毅从齐国归赵之后,燕惠王生怕乐毅因此而怀恨,率赵军公报私仇,就给乐毅写了封信,极力为自己辩解开脱。乐毅回书作答,这就是享誉后世的《报燕王书》。
2 h; c. C3 N3 f& K) [  ^6 j5 g, u+ b9 e% R9 i6 W
乐毅在书中提到‘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先王格外抬举我,先把我列入宾客之中,又把我选拔出来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亲大臣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这儿‘不谋父兄’,不能理解为‘未谋父兄’,设若宗亲大臣也任人唯贤,认可乐毅,燕昭王又不是骄横的齐湣王,干吗不和他们谋呀?解释只有一个:昭王与他们谋了,遭反对,昭王认准了乐毅就是他在苦苦追寻的千里马,是以不顾群臣反对,让乐毅‘立之群臣之上’,所以‘不谋父兄’准确的说是‘不顾父兄’。" N5 L6 o' g! f7 X1 h) q
% Z: n  l; N% V7 T2 w
如此一来,乐毅受到的嫉恨是可以想见的,尤其是后来燕昭王又‘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更是让一群红眼病人病入膏肓。他们知道在燕昭王这里没什么文章可做,于是把怨言尽诉太子。却原来所谓乐毅与少主的‘仇隙’,乃是因惠王宠臣的嫉妒而来!历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太子尚未登基就对乐毅充满了恶感,所以一听有人说乐毅要背燕王齐,惠王就深以为然。! ?7 d: k7 \' |3 S, F# K9 ~- l

( A7 b# w7 t) q5 Q! d% k可笑这个惠王,在调换乐毅致使燕军惨败之后,又一股脑儿把责任推到左右臣子身上,在给乐毅的书信中左一个‘左右误寡人’,右一个‘左右误寡人’,难道你自己的脑袋只是个摆设?就算看在他爹的份上也该先作一番考察再做决定啊。
) }! e, ^! j; P" e& m( m
1 i8 }8 {7 N; p. ^3 T* W燕惠王哪里明白乐毅的一片苦心:攻伐齐国,可不是强盗打劫,抢完了就跑。乐毅要把齐国变成燕国的一部分,是以每下一城,乐毅都要设郡立县,建立燕国的统治。燕国地小力弱,众所周知,如果燕齐真正的合为一体呢?那种成就便不是孙膑弱魏强齐那样的档次了,恐怕连强大的秦国也不在其话下了。所以有人以乐毅削弱齐国而间接帮了秦国就怀疑乐毅的远见,就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了。3 q, L& g7 d. ?
9 b& @5 D  M+ e6 m0 L% g+ N
在这一点上,满脑子复仇情节的燕昭王恐怕都没明了乐毅的宏图大志。可惜,燕惠王这种政治蠢才,只配支使骑劫这等军事蠢才,把前人的多年心血付诸东流。* S% q( K, {" q9 @- A5 T) R  @
- @: T" V: s) Y1 a1 `5 N" S
从这个意义上讲,乐毅的政治才能其实远在其军事才能之上,仅仅冠之于“名将”是不对的。事实上,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倒有限,无法与孙膑这样的用兵大家相提并论:齐国主力是被联军击败的,而且齐湣王自己也帮了乐毅的大忙,正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乐毅能一路势如破竹,实在是因为齐湣王这个超级“卧底”了。乐毅下齐国七十余城,并没经历过真正的硬仗,否则何以史书无著?等到齐湣王一死,齐民一同心协力,乐毅就拿不出田单那样的生花妙笔。单论战术,乐毅甚至逊于田单。自然,在大的战略方面,田单难望乐毅之项背。, u  R, i* l& G- {/ n( E3 o
- {/ }) k$ ^: A9 s
这让人想起三国时期的第一牛人诸葛亮,每每自比管仲、乐毅,是很有道理的。诸葛亮其实也是精于政治,长于战略规划,真正于军事指挥方面,建树并不象《演义》中写的那么赫然,罗贯中没少干把别人的金纸贴在诸葛脸上的活儿。+ S" Y  ]6 z! x. A; y9 ~' P4 i! J
# m, j1 y5 D( W; T, B
乐毅被赵王封为望渚君,最后‘卒于赵’,也算叶落归根了。& @0 `- o7 r0 K9 Q( [/ n6 E
1 |1 N0 N4 ~/ ]% w; c9 {8 X
正是:千里良驹世罕有,慧眼伯乐益难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