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10|回复: 3

[巴仁] 《战国风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7 08: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jpg
% e1 q! ]  Y* ~7 I# ]5 ~5 [$ d8 R% J) p" h
战国风流 自序6 [0 C. d" A5 N9 f6 a
$ O; d5 X5 V) I; N, c8 f
俗语说:“树大了分杈,孩子大了分家”。看起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然对此话了然于胸了。且看,原本家私殷实的晋国,养出了魏氏、赵氏、韩氏、知氏、范氏、中行氏这么六个儿子,时称“六卿”。六兄弟日以强壮,竟不再把本是老爹的晋王室放在眼里。& Y: Z- i  _2 o) N- }5 f/ N

+ q* {6 ^( H- g5 W6 M) J5 U$ }' Q兄弟之间处的并不和睦,家常便饭是喊打喊杀,往来行走是尔虞我诈。
3 ?" A$ Q; {1 K0 H; X
2 w5 r3 E% [% J' B, X. }. D经过若干年的明争暗斗,知氏、范氏、中行氏三卿终被魏、赵、韩三兄弟赶尽杀绝。这剩下的哥仨因为瓜分了另外三家的私囊而更显富足雄壮,忽然就想起了“树大了分杈”的自然法则和“孩子大了分家”的社会规律,哥仨一合计,把个年老体衰的晋王室扔进牛棚里“颐养天年”,至于老人家的遗产么,一个字:分!
2 X+ C, `4 b- v' ~0 d8 D. W/ t
' b3 H  v: q; r3 U这便是史家所谓的“三家分晋”了,华夏版图上自此又多出了魏、赵、韩三个诸侯国,而且是强国。史家对东周史的划分也大致与三家分晋相合:之前曰“春秋”(因孔子著《春秋》而得名),之后曰“战国”(因刘向著《战国策》而得名)。魏、赵、韩与已有的另外四个诸侯强国秦、齐、楚、燕合称“战国七雄”。
% s% n0 h* d  y* Z% ^( q& @2 l& z
5 w7 T' z9 R, x窃以为“战国”这个名称再也贴切不过了,从三家分晋至秦王嬴政灭六国而称“始皇帝”这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里,人们最最司空见惯的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攻伐征战了:有邻国之间的放对单挑,也有同盟与同盟之间的混战群殴;有强国对弱国的硬吃,也有弱国对强国的巧斗。。。那是一个被称作“真正的乱世”的年代。放眼这段历史,如果不得其脉,得到的印象无外乎怎一个“乱”字了得。9 w4 Q# p: S8 k, S

5 h1 ]2 l4 H* W# O; [- n然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就因为战国时期无以伦比的乱,使得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也就无与伦比的多:有博大精深的军事家吴起、孙膑,有雄才大略的变革者商鞅、赵武灵王;有以兵而名闻天下的白起、廉颇,也有以舌而动四方的纵横家张仪、苏秦。。。
0 ^3 n+ C0 E3 u+ f4 P' V2 i; e9 M8 P) T" T
人类社会不是马戏团,舞台再乱,登场的却只能是人。以人物为脉络,其实不失为理清这一段乱世的良方。本系列就试图选定战国时期先后出现的对社会有杰出影响力的十个人物略予评说,藉此勾勒出一幅战国概貌,并与诸君共同探讨人之兴亡、国之盛衰。
0 C% P" o% `+ N* Y+ l% i
- z0 w4 G: p% L+ B7 a# r这十个英雄初定为:吴起、商鞅、孙膑、张仪、赵武灵王、乐毅、田单、白起、魏无忌、李牧。文曰:《战国风流》。4 x  O) n  q! h, ~: ]" W5 t1 X
# b' b- |$ M4 u  l
完成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系列文章。。。的构思,于己似乎是件大事,于人却未免不值一提。若能觅得一位德很高、望很重的名人为之一序,自是点石成金的捷径。然则纵多方奔走,皆以“文尚未竟,何以序之”为由婉拒。没奈何,乃自启笔墨鼓吹一番,是为“自序”。
发表于 2009-7-7 08: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呀呀!热烈欢迎巴将军!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09: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2# 无墨 + X8 j1 q- _) T0 y9 e: K
$ {. I+ E/ W" G  K; D3 h
谢谢,这个还是不大对头,好像不是最新版,我再找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