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喜欢热闹,前一段时间,李白《静夜思》用字的改动问题,被讨论很多。 原因之一,是熟悉这首诗的人多,也容易凑个热闹,挺好的。 老本把这首诗改动的历史演变过程汇总了一下, 可以作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一点大家理解的学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ffice ffice" />
0 L/ p, H. W% h# A( a g% N% x & p0 W! z& f; m7 @$ E2 B
先介绍一下《静夜思》产生的背景。现在一般不大说,这首原创诗是有所借鉴因循的,至少李白一部分灵感,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民歌《子夜秋歌》: % x& q9 |% D: G" E: c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0 Q7 A+ Y4 l/ V1 H* C8 I' J, E/ T
参考下文《静夜思》,望明月,思故乡,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月光如霜自是锦上添花之笔。
5 e: }# _$ R; T3 l0 z) { C; l K9 V7 [7 w ' [0 N( O7 [: L0 I% q' ~
现在的通行版本:
' \2 y2 T% x0 }8 F! L T“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y" t' F1 t) _+ T
与下面的古版比较, 可以看出现在的版本有不同, 改了两个“明“字。
" a) f* o0 n$ f3 r起点原版: 5 n: W/ M, @6 P3 k4 s( N
宋朝编的《李太白文集》诗是
( i S( w' e5 y! F2 D“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 t4 _! G. [: Q宋版去李白时期一二百年, 忠于原著的可能性大一些。
0 i' u: ` c6 G! A5 Z0 g0 ~1300 年前,这一原版诞生後就被顽强地尊重,直至一千年后清朝初期权威的《全唐诗》。 《全唐诗》 1705 (康熙44年)开始奉旨编写, 1707 年有扬州诗局刻本问世。
0 p; r, i% \4 \0 E* E. A$ T9 I
- h9 J0 j0 h" d: |改动发生的历史过程过程
/ W0 g; c, c4 d" `$ m" u% d" R第一步,第三句首先变化: : y5 J! p/ `; c7 v( I9 j ]+ F
第三句最先被改动: 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中,第三句改为“举头望明月”,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未改。该刊本应该是依据宋人的《万首唐人绝句》编成的, 据说原书没有这个改动。
: t% X3 ~9 v7 w' ?% j: P, T& @但是这一改动显然未被广泛接受, 数十年後,清初(1707年)的《全唐诗》仍然顽强地坚持《静夜思》诗的原版, 一字未改。 5 M) h9 o8 q, U( @" N* ?
第二步,第一句被改动,第三句还是原版:
! r f1 b! z8 N# h- I7 s! s《全唐诗》问世十年后, 清朝诗人沈德潜(1673年-1769年)的《唐诗别裁集》 据说成书于1717年。 在这本书中, 第一句“床前看月光” 已经变成“床前明月光”, 而第三句未改,仍作“举头望山月”。同样的变化, 在这之前出现在王士桢(1634-1711)的《唐人万首绝句选》中。 可能两个诗人是异曲同工, 也可能沈德潜是参考了王士桢的修正主义创意。 $ Y. C2 h, y$ U1 Y: a
第三步, 第一,三句的变化被合在一起使用,最终演变完成: / R: \; e9 w5 X, _9 s! Q0 N
又过了几十年, 有个叫做蘅堂退士的人(孙洙)编了本通俗读物,叫做《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中将第一、三句分别同时改为“床前明月光”和“举头望明月”,算是集篡改之大成。这本通俗读物的空前成功和广泛流传, 使得篡改後的《静夜思》深入人心。 至此, 和平演变完全成功, 原版李白诗《静夜思》逐渐退出舞台。
" N$ [, v0 ~7 U0 K 5 j' X! K; x; m* C; ?3 P
在这个篡改李白诗的事业中居功至伟的几个人是: 明朝人赵光, 清初名士学者王士桢, 沈德潜, 和通俗文化促进者孙洙。 在这场修正主义运动中, 广大的人民群众一如既往,是很好糊弄的。
; b+ x3 Z+ h2 P6 `6 d 2 V! E+ @! e! |
修正的可能诱因, 可能还是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唐朝後经历五代十国,金/宋元明三朝共千余年, 来自北方多个民族先后逐渐融入汉族。这些少数民族包括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羝羌羯等, 宋金时期的金女真人, 西夏党项人和辽国契丹人, 元时的蒙古人色目人等。在蒙元统一中国後, 这些在北方的民族被统一称为“汉人”,血统和文化上完全融合。明朝定都北京后, 从南方大量迁来移民, 是另一个来源的民族融合。人群本体的变化伴随有文化和语言的变化发展,明清汉语的读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清初更是把一些东北满语整合进汉语中去。在这种语言背景下,被改动後的李诗, 用当时的官话读起来, 可能更朗朗上口,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 就诗论诗,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 两个“明”字改得都很好, 是唯美的修正主义。 ! z# ^- y+ O# D% e" j
再卖一点学问, 有一个说法,诗中的“床前”是指的“井床”, 也就是水井周围的石头台子,而不是老本睡懒觉的席梦思, 所以床前的月光才会被怀疑为地上的白霜。这一点,今天的人多已经不明白了。 4 y/ W. h; s' P+ {5 ]! F& D
$ X9 o: N! Q. T/ c+ y5 P最后打油一首,一乐: " g. [8 i: r# p6 F: R6 C
看山山不在, 空有明月来, 江山几依然好, 无觅井床台 。
: y" a' q. _+ v: F;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