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墨

[无墨] 印象派名画介绍(ZT)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2 v$ C, A) p4 S/ I

& S$ x) d& [4 j! p4 g( ^印象派名画(21):一篮苹果-塞尚
8 T# e# p6 ^7 T6 ]! t! V$ }
, n( e4 i! A; H2 K! o4 c  J: p9 a0 W7 P& W. E
  《一篮苹果》1890-1894年 保罗·塞尚 法国 65cm×81cm 布 油彩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8 f# f& H, Z' C# K. f1 c" M
  在陈旧的桌子上,铺着一块白色台布,上面放置着一篮苹果及一个酒瓶,白色的磁盘中盛着面包片,色彩响亮凝重。白色与黑色使画面呈现出冷漠、僵硬之感,红、黄、绿等色分布醒目。画家强调了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将现实物体视为一堆结构综合体,体现出一种冷峻的内在精神气质。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7 B0 g$ {" p. Q3 Y
" I$ I. H! t$ ]  ^8 s$ Y$ B! t& h
印象派名画(22):圣维克多山-塞尚
- V9 r2 ]- o2 B$ l0 C9 }7 C2 q1 x6 H3 L& M1 O1 x% A5 K& L0 H: ]* ~0 Y
: e, g) [; a2 Q
  《圣维克多山》1890年代 保罗·塞尚 法国 65cm×81cm 布 油彩 私人藏 # N& w: z; W6 o' J4 Z6 w
  圣维克多山位于法国南部塞尚家乡的附近。在这幅画里,我们是从一处长着冷杉树的丘陵上向那座山眺望。画中充满了有力的线条,塞尚用这些线条组织了他的画。塞尚的用笔是那样的稳定坚实,看着这幅画,我们会觉得,这些景色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明媚的阳光下。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秩序中的美。 % x" o7 e$ w, B  @/ {6 N
) @9 z: b8 `0 w2 L) v/ p1 p
9 o8 d" J% H( C% P
  在画的中部,有一棵高大的冷杉树,把画分成了两半,但这棵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向右倾斜,使它看起来象是在随风摇摆一般,这样画面才不至于太过呆板。在画的中部,有一条高架桥,从左至右,向下微微倾斜。为了平衡画面,塞尚在左边画了另一组冷杉树,笔直的线条,象一根楔子打进了画的左边。! j* M6 K6 P9 L
  在画的下部,也就是多岩石的丘陵上采用淡灰和桃红,用深浅不同的绿色来描绘松树。屋顶上用了橙色和灰色,小池塘里是一片天蓝色。1 D: r4 n, i  |* G+ C
在平原上,塞尚用一块块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橙色来展现屋子、蔬菜地和收割完的小麦地。
5 O. U3 N5 u. V& }+ E  }  q) q4 R  往上看,在青翠的冷杉树冠边,是圣维克多山,山的左边部分,是淡红色的,看起来山是光秃秃的,而右边部分则是一片很冷的蓝色,那里应该是茂密的森林吧。山的上面是暖洋洋的蓝天,有一些淡淡的白云在飘着。0 B$ K9 ]; k! K/ N
  塞尚的用笔是那样的稳定坚实,看着这幅画,我们会觉得,这些景色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明媚的阳光下。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秩序中的美。
* R3 v2 W; n, d/ O+ j6 l  塞尚在1890年以后笔触变变化很大,更具有抽象表现性。轮廓线也变得更破碎、更松弛。色彩飘浮在物体上,以保持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自身的特征。这些倾向,导致了他临终前几年的那些奇妙的自由绘画。《圣维克多山》就是这样一类绘画的杰作之一。笔触在这里起了优秀交响乐团里独奏家的作用。每个笔触都根据自身的作用,很得当存在于画面之中,但又服从于整体的和谐。这幅画里既有结构又有抒情味,人们可以看到,艺术家达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构和色彩、自然和绘画的综合。它属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景画的伟大传统,然而,又象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它又被看成是个人知觉的极大积累。画家将这些分解成抽象的成分,重新组织成新型的绘画的真实。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c; D) v% ^4 @: @2 U

8 a0 @' Y7 F" N7 _; R印象派名画(23):自画像-塞尚
, l. E% w+ r1 e% C" e  k
$ K: y) M1 [. w1 L6 b
  |2 @2 J; d  w  《自画像》1875 保罗·塞尚 法国 油画 64×53cm 奥赛博物馆) j0 K! f& F. _/ E. m+ k
  这是塞尚46岁时的自画像。此时塞尚结婚不久,塞尚常常为夫人画像。塞尚夫人名叫马利·奥尔丹斯·菲格,1869年与塞尚结婚。在这之前,她是一家装订工厂的女工,业余为塞尚作模特儿,婚后继续为画家当模特儿。塞尚的自画像倒是少见。
% K* ]6 T/ g2 k( w- _, r2 \* f4 O! H* X* K/ E7 q! K

9 v( s$ ^2 f4 o2 C4 j  
  u* |) C5 X- T3 {( I) _塞尚生平:7 R! `* I' }, h) {1 ]5 M, _( A* _
  塞尚(1839——1906)塞尚一生画过不少有生命色彩的苹果。他的早期作品着重在色彩及构图的对比上,在人物绘画方面重线条、形体及色彩,往往以厚色层及光亮色泽来绘制。在物件描绘上,他强调物件内在宁静生命。后期经毕沙罗提点,塞尚改用小笔触点色法绘画,接近印象派画家们。4 L( ]6 t: P% M% y/ R
  自1877年起,塞尚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定居后作品起了二度变化:大自然的各种景象成了不同类型的立体图形。1900年后,塞尚生命末期的作品更表达出无穷的艺术力量——他解构了物件及事物的“正常”透视感,纯粹地把色彩变成形体,为死气沉沉的物料及被绘画对象注入生命,发挥纯粹的图象感官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 M5 s* }3 z, S- e

8 p9 e5 B6 ~3 z$ v. Q1 n印象派名画(24):田园-塞尚: W5 A/ [- m6 z) l( w

$ z( ]/ _: d- T" Y7 Z. k. G4 n5 M; d3 c% G. b3 s# h$ _
  《田园》1870 馆保罗·塞尚 法国 油画 65×81cm 奥赛博物
2 P8 s& f6 Q# D5 n1 t/ H  这是塞尚46岁时的自画像。此时塞尚结婚不久,塞尚常常为夫人画像。塞尚夫人名叫马利·奥尔丹斯·菲格,1869年与塞尚结婚。在这之前,她是一家装订工厂的女工,业余为塞尚作模特儿,婚后继续为画家当模特儿。塞尚的自画像倒是少见。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 W6 p* z+ F& ?* F, w8 A- B1 J3 \' C1 S) W; D0 r: W
印象派名画(26):粉色的裙子-巴齐耶
' u8 i8 X0 h# U/ {! V# D- p
' A  {2 ?6 B; D" U6 r2 }
3 F1 u3 `1 o- p4 d  《粉色的裙子》,1864年 弗雷德里克· 巴齐耶 法国 油画?147×110 cm M.巴齐耶1924年捐赠 奥塞博物馆; Z5 V' q7 B( V" V5 u
  在一幅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在明亮光线下的典型而普通的南方村庄,画家把一个年轻女子的侧影放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她摆出随意的姿势。这幅画不明确的主题、明亮的色调、拼版的独创性、笔法的洒脱、简洁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画家们习惯遵行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 N( p" f+ O. S8 `

7 h+ j3 o* B2 h( j# C7 h
; r9 c4 c3 g1 G; ?# O2 V2 q  虽然住在巴黎,但巴齐耶每年夏天都要回到靠近蒙彼利埃的梅里克的自家府邸。在那儿,可能在1864年夏天,为了创作现在大家知道的大幅风景画《粉色的裙子》,他的表妹泰雷丝·德·乌尔斯坐在俯视卡斯泰勒诺勒莱村的露台的栏杆上摆姿势。这是这个24岁的绘画新秀的最早的重要作品中的一幅。
  ?0 g9 C( e/ s9 t' U   起初,巴齐耶大概想作一幅肖像画,因为在一张属于博物馆基金的初稿中,年轻女子的脸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了,而在这幅画中她的脸避开了观众的视线。在绘画过程中,室外的肖像画的概念似乎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幅混合画,但主题绝对是现代的:在一幅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在明亮光线下的典型而普通的南方村庄,画家把一个年轻女子的侧影放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她摆出随意的姿势。在这朴素的外形里,没有任何轶事暗示,甚至有些朴实无华,在对比色系列中,用形成强烈对比的手法作画,颜料浓稠,色调的细微变化很少,但不是没有深浅浓淡之别,模特儿的连衣裙的粉红和蓝灰色条纹的处理就很细腻。在主题选择上,巴齐耶接近他的朋友莫奈和雷诺阿,他们都用各自的表现方式,在室外场景中表现他们的同时代人——未来的印象派画家们偏爱的对象。不过,他的绘画方式对比强烈,有点生硬,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在他的短暂的绘画生涯中,绘画方式变化很少。
* y4 w4 B! d' z. Q2 @' f3 G" g9 u   这幅画在画家生前似乎不曾展出过;但毫无疑问,这幅画不明确的主题、明亮的色调、拼版的独创性、笔法的洒脱、简洁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画家们习惯遵行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 G2 y7 s4 C# M5 c! X: }+ ]. D
- i# Y& F8 u2 N3 [& {  权威评价:放弃了他来巴黎学习的医学学业后,弗雷德里克· 巴齐耶没费多少口舌便成功地说服了他的家人(他们是法国东南部的古老而又重要的城市蒙彼利埃的要人),让他继续他的绘画事业。他于1862年的秋天,在巴黎进了画家夏尔·格莱尔(1806年-1874年)的自由画室,不久,他在那里遇见了莫奈、西斯莱和雷诺阿,后来他们成为他的最亲近的朋友,直至他在1870年11月的普法战争的战斗中过早地逝世。巴齐耶既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也不必卖他的作品,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胆的绘画研究当中,效仿当时受到大多数民众和批评界诋毁的库尔贝和马奈;他还常常资助他的一文不名的朋友们。
8 Z6 ?! {9 g4 q  虽然住在巴黎,但巴齐耶每年夏天都要回到靠近蒙彼利埃的梅里克的自家府邸。在那儿,可能在1864年夏天,为了创作现在大家知道的大幅风景画《粉色的裙子》,他的表妹泰雷丝·德·乌尔斯坐在俯视卡斯泰勒诺-勒莱村的露台的栏杆上摆姿势。这是这个24岁的绘画新秀最早的重要作品中的一幅。
) J$ `9 G- G% \& D5 s, r$ P" e  起初,巴齐耶大概想作一幅肖像画,因为在一张属于博物馆基金的初稿中,年轻女子的脸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了,而在这幅画中她的脸避开了观众的视线。在绘画过程中,室外的肖像画的概念似乎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幅混合画,但主题绝对是现代的:在一幅现实主义的风景画中,详细描绘了一个在明亮光线下的典型而普通的南方村庄,画家把一个年轻女子的侧影放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她摆出随意的姿势。在这朴素的外形里,没有任何轶事暗示,甚至有些朴实无华,在对比色系列中,用形成强烈对比的手法作画,颜料浓稠,色调的细微变化很少,但不是没有深浅浓淡之别,模特儿连衣裙的粉红和蓝灰色条纹的处理就很细腻。在主题选择上,巴齐耶接近他的朋友莫奈和雷诺阿,他们都用各自的表现方式,在室外场景中表现他们的同时代人——未来的印象派画家们偏爱的对象。不过,他的绘画方式对比强烈,有点生硬,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在他的短暂的绘画生涯中,绘画方式变化很少。
/ q3 O; \3 Y" j  这幅画在画家生前似乎不曾展出过;但毫无疑问,这幅画不明确的主题,明亮的色调,拼版的独创性,笔法的洒脱、简洁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画家们习惯遵行的确定无疑的原则。 安娜·迪斯代尔(文)
6 T0 z0 d! v6 v2 g
7 z* Y% Z8 _8 [  M8 ^% d7 q/ e巴齐耶简介:
( S3 }0 U( G: {- N7 w  弗雷德里克·巴齐耶(1841——1870),法国印象派先锋人物,1841年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古老而又重要的城市蒙彼利埃,于1862年的秋天,在巴黎进了画家夏尔·格莱尔(1806年-1874年)的自由画室,不久,他在那里遇见了莫奈、西斯莱和雷诺阿,后来他们成为他的最亲近的朋友,同时,出生于富裕人家的巴齐耶,也是莫奈和雷诺阿的经济支持者。最叫人悲伤的是,被认为天才的印象派先锋人物巴齐耶在1970年的普法战争中身亡,仅仅二十九岁就被中断了那极可期盼的艺术生命。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5 D7 t8 B7 `! O" Q
9 `* ^" I$ \( x* w6 A1 _8 _印象派名画(27):戴牡丹花的黑女人-巴齐耶4 l4 F& r" o6 W. G- s" M

9 h  [$ ^1 B; j( j: \3 J. u- K
* _' v- N3 r3 h& k) F  《戴牡丹花的黑女人》1870 弗雷德里克· 巴齐耶 法国 油画?60×75cm 蒙彼利埃 法布尔博物馆
0 s6 C' }/ Z& l/ @+ P  T, o  这是一幅现实主义的人物风景画。在对比色系列中,用形成强烈对比的手法作画。鲜艳的红的、黄的牡丹花与黑色的脸庞相映成趣,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舒展和谐的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F! C/ I- F1 h. e

  m* Y4 v2 a" ?: H+ }5 d7 q2 @- J% [印象派名画(28):赛艇-卡耶博特
1 R5 L0 Q* p; o. R: ~
8 h0 Y3 L5 o( Q. S  I! g* Y5 C7 z9 @7 L0 a( r! z2 {% l2 ?
  《赛艇》1878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法国 油画 155×108 cm 达尼埃尔·威尔顿斯坦(Daniel Wildenstein)1951年馈赠给雷恩美术馆
0 A4 T* @: _% J. L. n+ N  这一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在户外嬉戏的乐趣,是画家所酷爱的题材之一。画家对此进行创作尝试:比如经常漂流着草木的水面被处理成并不太深的空间,而传统的视觉标记悄悄隐退;一切都在光线下闪闪发光,被边框随意切掉一半的小船,则在呈上升倾斜状态的水流中灵巧地前进着。卡耶博特作起画来动作很快,笔触遒劲、果断、有效。他在探求光和户外的表现方法上颇有新意。 2 I+ j( G5 ^& ?) C/ X8 f. k

1 p3 S" y* W7 [+ o" W6 T" u& R% L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有幸生在巴黎一富有之家,可以从事绘画及其他爱好,如划船、驾驶快艇、集邮和种植稀有植物,而无须为日常用度发愁。他还大力资助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尚、西斯莱、德加等好友,收购他们的画,为他们的画展慷慨解囊。确实,还在很年轻的时候,他便已加入印象派画家的阵营,1876年曾应雷诺阿和亨利·鲁阿特的邀请参加第二届印象派画展。此后举办的各届画展他没有一次缺席过,一直到1882年。从这一年起,他作为画家的创作活动渐渐地放慢了节奏,直到他于1894年过早地离开人世。去世之前,他把自己收藏的马奈及其他印象派同行的画,全都捐给了国家;官方对此虽然未作怎样的表示,但印象派的画却从此大量成为国家的收藏,而卡耶博特当年收藏的那些画至今仍是巴黎奥塞博物馆的瑰宝。
1 Q5 B6 {" |3 U  卡耶博特作画,其题材清一色地取自他那个时代的生活,他还积极响应当时从埃米尔·左拉到莫泊桑和胡斯曼的自然主义文学主张,追求一种新的风格,把形成鲜明对比的浅色与配景别致的奇特拼版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实实在在地加入到了印象派的洪流中。《赛艇》 (技术用语,指的是当时十分流行的一种比赛用小型船只)原是1879年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上使用的三块装饰板中的一块。另两块装饰板(现由私人收藏),画的是一位垂钓者及几个在树影婆娑的同一条小河中游泳的人。这一类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在户外嬉戏的乐趣,是画家所酷爱的题材之一;他父母在距巴黎不远的耶尔有一处庄园,庄园边缘有一条小河;受此影响,他本人对于划船非常热心。这一新颖的题材曾以不同方式吸引过作为同时代人生活好奇见证人的库尔贝、马奈、莫奈和雷诺阿等人,如今用于各种形式的创作尝试。比如经常漂流着草木的水面被处理成并不太深的空间,而传统的视觉标记悄悄隐退;一切都在光线下闪闪发光,被边框随意切掉一半的小船,则在呈上升倾斜状态的水流中灵巧地前进着。卡耶博特作起画来动作很快,笔触遒劲、果断、有效。不过这种完全凭借内心感觉的做法,很让当时的批评界不快;他们说,他的笔法未免太过“生硬和粗暴”,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在探求光和户外的表现方法上颇有新意。这种放浪形骇的狂放创作手法是卡耶博特作画的特点,他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不到承认,同时他对印象派绘画大力资助的名气也超过了他自己画作的名气。所幸批评界最近已重新发现其作品的价值和创作手法的不落俗套。 安娜·迪斯代尔(文)
1 s, Q, W6 ]  p5 R5 {$ A
, ?9 n3 O6 h+ t; U居斯塔夫·卡耶博特简介:
" X; w( S; g# n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1848——1894),法国印象派画家,1848年生于巴黎,1894年卒于小热讷维耶。1873年,卡耶博特在美术学院学习时是列昂·博纳的学生,博纳是当时学院派的代表。但卡耶博特很快就放弃了学业,转而进行印象派绘画的探索。由于家底殷实,没有经济压力,不必依靠卖画维持生计,所以他能够在印象派画家朋友们的影响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1876年,他的两个版本的名作《刨地板工人》(1875年,分别由巴黎奥塞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参加了第二届印象派作品展览。直至1882年,他每年都要参加各种画展。当巴黎人对奥斯曼男爵的市政改造工程和金属建筑结构的泛滥议论纷纷、怨声载道时,他将自己变成了一名采访记者。(《欧洲大桥》,1876年,日内瓦小皇宫博物馆)。& }9 V" S4 t: F- ?
  从1876年起,他经常资助印象派画家朋友,出钱购买他们的一些作品,其中包括莫奈的《圣拉扎尔火车站》的多个版本和雷诺阿的《加莱特磨坊》。他个人藏品中有63幅画作为遗赠,但因为它们与当时的美学潮流背道而驰,所以只有一部分被接受。1896年,自诩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卢森堡博物馆也只收藏了其中的35幅油画和粉笔画。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5 t# ~7 _6 h" V# w9 A2 g2 I. m: Y9 G8 t
印象派名画(29):亨利.科尔迪耶-卡耶博特# r& i5 b2 v6 ~( @7 f

' _' V- S7 L5 F6 j6 f" K$ |! G9 n7 \
# [6 N4 \: v6 Y: b  《亨利.科尔迪耶》1883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 法国 油画 65×82cm 奥赛博物馆
, Z1 w5 [+ ^8 j, n8 l5 M  亨利.科尔迪耶是一位汉学家。《亨利.科尔迪耶》这幅画表现了这位学者孜孜不倦的工作和探索,右侧书架上一排排厚厚的书显得高深莫测。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7 d2 e. m  F  G" ^. ^: e
2 U" ^% H7 p2 w5 j) N0 g
印象派名画(30):图维尔的沙滩-布丁$ Q: e- X/ Z* P; X$ L7 k

# Y, x3 u' m  {1 k1 V% n+ }. C0 [3 j
  《图维尔的沙滩》 1864年 尤金·布丁 法国 木板油画?26×48cm 埃杜阿多·莫拉尔博士1961年捐赠 奥塞博物馆
. M1 D( t7 b2 f, n" ^3 z. T" q8 T  《图维尔的沙滩》这幅画,在一块狭长的沙滩的右边是一片山丘,山丘上有座别墅,盛气凌人地炫耀着它的石板屋顶。最令画家着迷的是被渐渐消逝的云彩掠过的广阔的蔚蓝色天空,画中天空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所以地平线显得很低。尤金·布丁被誉为“天空之王”。布丁的笔法精确、细腻和轻快,力避浓墨重彩,竭力表现光线的种种颤动。布丁绘画使用纯色———白色、红色、蓝色和黑色,他也巧妙运用灰色,使之在透明光线下闪闪发光,如珍珠一般充满生机。画中人物经常都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点来表示,但每个点的神态、姿势为各人专有,个性分明,形态各异。
3 c4 c6 }$ C$ D# W' s# O- k% G
) e$ f: Y7 R. ?4 N* B; I( A& {( b; ~" p) {4 u$ X- o
  尤金·布丁,生于诺曼底地区海滨的一座小港口城市的一个海员的家庭,他热爱、熟悉大海。14岁时,少年布丁便开始习画。1835年,布丁举家迁居诺曼底的一座大港口城市勒阿弗尔。20岁时,尤金在那里开了一个文具、镶框店,店内展出康斯坦·特罗荣、让-弗朗索瓦·米勒等风景画家的作品。他向画家们展示他的作品,他们鼓励他坚持作画。勒阿弗尔市政府向他提供的助学金使他得以从1851年至1854年在巴黎学习三年;他在卢浮宫里发现了首画海滨风景的17世纪的弗拉芒大师们和荷兰画家们的绘画。回到勒阿弗尔后,他经常去邻近的海滩,并在那里作画。在海滩上他先是遇见克劳德·莫奈,吸引他也来写生,后来又遇见了居斯塔夫·库尔贝和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后者对其所创作的天空和云彩很是着迷。
( Z3 K& v" K4 F9 a* B. C3 R  在诺曼底的海滨,空气和光线透明而又多变,天空晴朗或阴沉,碧波万顷或惊涛骇浪,从19世纪20年代起,那里就成了画家们和水彩画家们情有独钟的地方。此外,旅行、旅游、休闲活动也成了19世纪的新鲜事物。遍布全法国的公路网、铁路、水路使城市居民得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那时人们发现海水浴有益健康。“快乐列车”不停歌唱,把巴黎与隆弗洛尔、图维尔和多维尔联接起来,把充满活力、衣着漂亮、快乐的游客运到海滩。尤金·布丁观察着这群人,构思新的画题。$ D3 C+ l2 o3 `. ^  s
  在一块狭长海滩的右边是一片山丘,山丘上有座别墅,盛气凌人地炫耀着它的石板屋顶。沙滩上有一群避暑者,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人们只看见他们的背部。左边稍远处,一个小姑娘和一位打着绿色小阳伞的女子出神地看着大海和沐浴者。右边,有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他们身着硬衬布衣服,从其浅黄色和浅灰色可以想见衣服宽大和雅致,他们在愉快地聊天。在沙滩中央,一只小狗瞧着一群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看上去他们酷似一个个色彩鲜艳的小斑点;画中还有两间白色更衣室和两根又细又高的桅杆,它们很好地将陆地、海洋和天空相联。然而最令画家着迷的是被渐渐消逝的云彩掠过的广阔的蔚蓝色天空,画中天空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所以地平线显得很低。没有一个画家像他这样作画。布丁所崇拜的卡米耶·柯罗称他为“天空之王”;他自己也在本子中写出了他的向往:“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感受云彩的抚爱。描绘奇形怪状、色彩深浅不同、诱人、广阔、美丽的天空。”: u" s$ R# B- I& n$ J
  布丁的笔法精确、细腻、轻快,力避浓墨重彩,竭力表现光线的种种颤动。布丁绘画使用纯色:白色、红色、蓝色、黑色;他也巧妙地运用灰色,使之在透明光线下闪闪发光,如珍珠一般充满了生机。画中人物经常都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点来表示,但每个点的神态、姿势都为各人专有,个性分明,形态各异。这些充满生机的沙滩成了画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他称其为“我的小洋娃娃”。沙滩画在沙龙画展中取得了最大成功,评论家卡斯塔尼亚里在1869年也证实说:“布丁创造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海洋风景画,这种风景画借助海滩描绘出在夏天被高品位的生活集结到海滨城市的异地他乡的上流社会的人群。从远处看去,这些细小的人物像是多么细腻,多么生动,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在沙地上活动。云在空中飘拂而过,海水上涨,发出轰鸣声,微风拂弄着裙边,这就是海洋,人们几乎呼吸到它咸咸的香味。 卡洛琳·马蒂厄(文), v6 T) `" Y7 `7 B$ X

2 x! |- K" \9 K% X: e& o& Y尤金·布丁简介:
5 K& \3 |" V; l7 @1 _, v- M' y2 F  尤金·布丁(1824-1898),法国印象派画家。生于诺曼底地区海滨的一座小港口城市隆弗洛尔的一个海员的家庭,他14岁时,少年布丁便开始习画。1835年,布丁举家迁居诺曼底的一座大港口城市勒阿弗尔,20岁时,尤金在那里开了一个文具、镶框店,店内展出康斯坦·特罗荣、让-弗朗索瓦·米勒等风景画家的作品。他向画家们展示他的作品,他们鼓励他坚持作画。勒阿弗尔市政府向他提供的助学金使他得以从1851年至1854年在巴黎学习三年;他在卢浮宫里发现了首画海滨风景的17世纪的弗拉芒大师们和荷兰画家们的绘画。回到勒阿弗尔后,他经常去邻近的海滩,并在那里作画。在海滩上他先是遇见克劳德·莫奈,吸引他也来写生,后来又遇见了居斯塔夫·库尔贝和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后者对其所创作的天空和云彩很是着迷。! N& ?0 c0 P7 B7 `% R* f& r+ p/ e
  布丁的笔法精确、细腻、轻快,力避浓墨重彩,竭力表现光线的种种颤动。布丁绘画使用纯色:白色、红色、蓝色、黑色;他也巧妙地运用灰色,使之在透明光线下闪闪发光,如珍珠一般充满了生机。画中人物经常都是用一些色彩鲜艳的小点来表示,但每个点的神态、姿势都为各人专有,个性分明,形态各异。这些充满生机的沙滩成了画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他称其为“我的小洋娃娃”,沙滩画在沙龙画展中取得了最大成功,评论家卡斯塔尼亚里在1869年也证实说:“布丁创造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海洋风景画,这种风景画借助海滩描绘出在夏天被高品位的生活集结到海滨城市的异地他乡的上流社会的人群。从远处看去,这些细小的人物像是多么细腻,多么生动,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在沙地上活动。云在空中飘拂而过,海水上涨,发出轰鸣声,微风拂弄着裙边,这就是海洋,人们几乎呼吸到它咸咸的香味。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 N- y! ?+ j1 `1 o& l
* S- D. @6 A: v( g$ T$ l% e0 c8 _
印象派名画(32):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容金德$ t& K, f# R/ X# v" C
/ [6 A6 b6 V5 L6 \" p4 ~
8 o' W+ Q2 V- Y, x
  《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 1864年 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 油画?42×56.5cm E.阿斯劳普以E.莫拉尔博士的名义遗赠 1972年 巴黎 奥塞博物馆' R; q5 ~, y3 T! f
  这幅画借助在中央、放得很低的一个没影点,他给天空留下了很大的位置。在下部三分之一的中央,是一座跨越塞纳河的桥的三个桥拱,在画的两边,墙沿着陡峭的河岸延伸,尤其是雅致的向内弯的与船平行的左岸,船的侧影出现在左内角,墙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那个中心点,那儿因光照而形成了一个金色光晕。在两边,河岸上面,房子按照同样的对角线排成行,那些房子离位于教堂中间大门的两侧的钟楼相当远,给教堂留下了一片珍贵的明朗的天空。他用笔尖细腻地描绘出了大气的透明度,赋予画的构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但又不失严谨。 4 z8 Z3 y0 l0 g3 o  Z# d
- j3 }6 \$ M' p+ p- j
6 i; }6 f  [3 _( C7 a; L$ p0 h# O: l# E
  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原籍荷兰,1846年来到巴黎之前,在海牙接受他最初的教育。他喜欢发挥自己风景画家的才能,把卡米耶·柯罗画中的田园诗奉为典范,但他毫不犹豫地把画架支到城市里。1854年至1855年间,他画了好几幅巴黎的风景画,其中包括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这是法国首都最大、最闻名的教堂。在这个时期的画中,巴黎圣母院出现在画面的背景中,它清楚地显现在天空下,而画的下部分被其他画面占据,或是几个沿着码头闲逛的人,(《从圣米歇尔码头看过去的巴黎圣母院》,1854年,巴黎卢浮宫),或是聚集在船周围的很多正在忙碌的人,这些从鲁昂沿塞纳河驶下来的船只在离这个具有重大历史和建筑意义的景物几步远的地方,正在卸货。
% D( {1 A6 E% R  他成了油画家,也成了很快被官方画展接受的天才水彩画家。然而,公众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这令他失望。1853年,他回到了荷兰,直至1860年,应其外光风景画家朋友们和收藏家阿尔芒·多里亚的邀请才又回到法国。在他们的陪同下,他很快去了诺曼底,在隆弗洛尔,他与布丁一样,善于表现海上天空的变化、小镇和港口的繁忙景象。1863年,他被排斥在官方画展之外,参加了落选者沙龙,这一画展聚集了被排斥的、然而得到拿破仑三世认可的艺术家。在落选者沙龙画展上,他展出了《涅夫勒省的罗斯蒙城堡的废墟》(巴黎奥塞博物馆),这就密切了他与站在马奈一边的一群年轻画家的联系,这一联系即使在他从1864年起回到官方画展中后也没有中断。他还与克劳德·莫奈建立了更加特别的联系,1865年,他陪同莫奈去了诺曼底海边。
, x# }# j2 x" ^/ {  1860年,他从荷兰回来后,遇见一位离开了法国丈夫的同胞,她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从那以后,在首都,他在她身边度过了很长时期。他重新选择了1854至1855年在巴黎期间的绘画主题,又把画架放在圣母院前,仅在1864年,圣母院就成了他三幅画的主题。借助降低透视线的消失点,他给天空留下了很大的位置。在下部三分之一的中央,是一座跨越塞纳河桥的三个桥拱,在画的两边,墙沿着陡峭的河岸延伸,尤其是雅致的向内弯的与船平行的左岸,船的侧影出现在左内角,墙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那个中心点,那儿因光照而形成了一个金色光晕。在两边,河岸上面,房子按照同样的对角线排成行,那些房子离位于教堂中间大门两侧的钟楼相当远,给教堂留下了一片珍贵的明朗的天空。他用笔尖细腻地描绘出了大气的透明度,赋予画的构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但又不失严谨。  T, s( ]4 O! m4 i: H
  巴黎的城市规划早因皇令而有了改变,一些城区(如使印象派画家们获得灵感的所谓“欧洲区”)也因奥斯曼男爵大兴土木而面目全非,可容金德仍然对位于斯德岛周边的首都最古老的部分感兴趣,他喜欢长久的事物甚于当代变革产生的新事物和转瞬即逝的事物。 多米尼克·罗勃斯坦(文)
( m% r! v3 E" I2 p7 b- f
, ?6 R+ g* [4 K2 t; F. J容金德简介:5 g+ d8 T7 }5 U- q! N9 U" ~% ]  ~
  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1819-1891),印象派画家。原籍荷兰,1846年来到巴黎之前,在海牙接受他的最初的教育。他喜欢发挥自己的风景画家的才能,把卡米耶·柯罗画中的田园诗奉为典范,但他毫不犹豫地把画架支到城市里。1854年至1855年间,他画了好几幅巴黎的风景画,其中包括巴黎圣母院大教堂,这是法国首都最大、最闻名的教堂。 然而,公众对他的作品不感兴趣,这令他失望,1853年,他回到了荷兰,直至1860年,应其外光风景画家朋友们和收藏家阿尔芒·多里亚的邀请才又回到法国。在他们的陪同下,他很快去了诺曼底,在隆弗洛尔,他与布丁一样,善于表现海上天空变化的样子和小镇及港口的繁忙景象。1863年,他被排斥在官方画展之外,参加了落选者沙龙,这一画展聚集了被排斥的、然而得到拿破仑三世认可的艺术家,在落选者沙龙画展上,他展出了《涅夫勒省的罗斯蒙城堡的废墟》(巴黎,奥塞博物馆),这就密切了他与站在马奈一边的一群年轻画家的联系,这一联系即使在他从1864年起回到官方画展中后也没有中断。他还与克劳德·莫奈建立了更加特别的联系,1865年,他陪同莫奈去了诺曼底海边。  
3 \0 h) i$ J) R  1860年,他从荷兰回来后,遇见一位离开了法国丈夫的同胞,她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从那以后,在首都,他在她身边度过了很长时期。他重新选择了1854至1855年在巴黎期间的绘画主题,又把画架放在圣母院前,仅在1864年,圣母院就成了他三幅画的主题。巴黎的城市规划早因皇令而有了改变,一些城区(如使印象派画家们获得灵感的所谓“欧洲区”)也因奥斯曼男爵大兴土木而面目全非,可容金德仍然对位于斯德岛周边的首都最古老的部分感兴趣,他喜欢长久的事物甚于当代变革产生的新事物和转瞬即逝的事物。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4: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1 r' A) `6 q, z' F# ~, s7 }
2 A$ F, S) C0 f6 v/ m) Y
印象派名画(33):芭蕾舞女演员-莫里索
+ h. @1 [, t) F* O& U9 K( D$ a- s4 c& A, B3 e/ f

4 r8 C) R6 T/ \% S3 j  y) t& e( R% `  《芭蕾舞女演员》1879 贝尔特.莫里索 71×54cm 奥赛博物馆
) A8 r( W4 e/ H9 t% t4 w  《芭蕾舞女演员》是一位妙龄女郎的半身像。和谐的笔触精妙的表现了女郎的头发,颈部的饰物,衣着的质感,人物的神情。周围的光色氛围有着优美和谐的韵律,玫瑰红与银灰的色彩处理的相得益彰,洋溢出清新和欢快的情绪。当印象派画家在1874年第一次举办画展时,贝尔特·莫里索是其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没有被评论界所嘲笑的画家。当时的评论认为,在这幅人物肖像中,她还受到了启蒙时代妇女肖像画家Fragonard(弗拉戈纳尔)的影响。
( L, M: M) g7 H# B0 r* L
9 a7 j0 I- c$ o, M9 N
$ ^6 ~2 x. @$ u: Y8 G7 Z9 M, W
莫里索简介:
$ V& R! S! W/ E9 m3 [  ?1 |  贝尔特.莫里索(1841-1895),当印象派备受攻击的时候,一篇报章的评论将参加印象派画展的年轻人称作“五、六个疯子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贝尔特·莫里索。莫里索1841年是出身于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大家闺秀。她曾受柯罗的指导,后来在卢浮宫临画时邂逅了马奈,不但日后嫁给了马奈的弟弟,还从此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印象主义画家。/ Z% R, |( X% y
  莫里索的作品以肖像和表现家庭生活场景中的孩子和妇女为主。凭着女性的心灵,她的画面上排除了一切粗野,而崇尚精美、华丽,使日常的简单活动显得如此活跃、生动,长于在亲切的家庭环境中撷取生活的诗意。! Y. u0 T" B5 x5 E0 T
  莫里索1895年死于流感。诗人马拉美曾为她写道:“一些在斗争中把她视作同志的早期印象派大师评价说,这位技巧卓越的女画家,乐于同他们任何人并肩战斗,同整整一代的绘画是完美的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可以概括莫里索与印象派的全部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5: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I1 X1 O! d1 n9 A* ^( A
1 `3 a; e1 A% I, e" ], Y' h
印象派名画(34):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毕沙罗# A2 k/ w* E1 D6 c" ?# u
4 ?8 `5 C0 c) ?( C9 D0 O# \4 O
/ I2 L, P" X! W" w
  《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1873 卡·毕沙罗 法国油画 61×73cm 奥塞博物馆1983年购藏
$ v2 ]) `; J* M' n$ q5 ?& V0 b  这幅画是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画的,全家为躲避普法战争曾定居伦敦。回法国后,他们先是住在巴黎附近的鲁弗申,1873年初迁至蓬图瓦兹,前后住了十年。毕沙罗和他的夫人、3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后来成为新印象派画家的吕西安)分别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是较新的建筑,不远处却有一个古镇,还有一些17-18世纪的建筑物。这幅画表现出这些在毕沙罗的笔下更显坚固和年代久远、厚实的房屋与潜心于菜园的老农之间的密切联系。整幅画透着健康的乡村气息,给人以丰满而古老的印象。由光秃秃的树木,冒烟的烟囱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构成的初秋景色,欲发地给人加深了这种印象。
* Z0 d2 S7 O$ }1 H
) n; Y8 S8 G. Y) |
1 R* N# Z1 c+ f7 k( Q9 N- W  雅各布·阿布拉哈姆·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时是丹麦公民,出生地是波多黎各北部安的列斯群岛的移民聚居地圣托马斯岛。他的父母均为遵守教规的犹太教徒,属于岛上最富有的资产阶级阶层。他还在孩提时代,父母就把他送进巴黎的学校,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当时他已显露出绘画天赋。父母本来是要这个年轻人像父亲一样从商,但他在1855年放弃了其他任何职业,而选择了绘画。那一年,毕沙罗作为实习生在丹麦风景画家弗里兹·梅尔伯的带领下乘船去了委内瑞拉。他在委内瑞拉这次至关重要的逗留期间,创作的绘画作品已经表现出他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的兴趣。翌年,他回到法国,经常出入安东·梅尔伯的画室,但他更喜欢柯罗和多比尼的画。他长期以来在绘画上使用的大胆明快的画面构造和丰富的笔触就反映出这两类画家对他的影响。正如评论家菲力浦·布尔蒂指出的那样,毕沙罗作品的风格坚实、朴素,有阳刚气。这一风格与莫奈和雷诺阿更为简洁的画作相比更显突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塞尚从1860年起、戈古安则在十年后都将毕沙罗视做如他们自己承认的“老师”的原因。. c& B, Y8 K6 \1 W
  毕沙罗涉足瑞士学院的画室之后,结识了莫奈、塞尚和居约曼。毕沙罗1866年前一直住在巴黎,1866年后他主要是住在蓬图瓦兹,后来曾在离巴黎仅几公里、坐火车便能到的卢夫西思小住。在这一时期内,尽管他在1864年和1865年还声称是柯罗的学生,但在沙龙上他则以风景画的新价值观的代表自居。当时与毕沙罗过从甚密的作家兼评论家埃米尔·左拉1868年曾盛赞毕沙罗的《雅莱的山坡》(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这就是现代的农村。人们感到有人走过,他们在翻地耕田,令天际含悲……画家的秉性使他从平凡的现实中提炼出真正的生活和力量的诗。”与那些特别钟爱未经人工雕琢的大自然和自在生长的森林的巴比松派前辈不同,毕沙罗实际上是一个乡村风景画家,他竭力表现人与环境的统一,并从中汲取营养,表现房屋和农村的和谐一致,这在巴黎郊区是可能的,也是可见的。
+ p8 N- l8 W* q$ B6 e2 R! S2 l  在这方面,他更接近米勒,从《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可以看到米勒的影子。弯腰驼背的老人和他缓慢的步伐就是佐证。这幅画是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画的,全家为躲避普法战争曾定居伦敦。回法国后,他们先是住在巴黎附近的鲁弗申,1873年初迁至蓬图瓦兹,前后住了10年。毕沙罗和他的夫人、3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后来成为新印象派画家的吕西安)分别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的几处房子里。这些房子都是较新的建筑,不远处却有一个古镇,还有一些17-18世纪的建筑物。这幅画表现出这些在毕沙罗的笔下更显坚固和年代久远、厚实的房屋与潜心于菜园的老农之间的密切联系。整幅画透着健康的乡村气息,给人以丰满而古老的印象。由光秃秃的树木、冒烟的烟囱以及耕得井然有序的田地构成的初秋景色加深了这种印象。4 o. ?) s  |  M  R0 i: U; w: U3 \
  画面所显示出的力量首先来自层次鲜明的构图,因为作者有意在建筑物的整体和树木之间造成强烈对比。同时也源于色彩之间隐隐约约的和谐。绿色和蓝色,灰色和米黄色,甚至是烟囱管道的红色都被置于次要地位,不添加任何无用的光泽。在右边的厚实房屋(这是惟一的一处随意之笔)上面,树木勾勒出诗一般的图案。毕沙罗擅长的这种曲折的笔法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增加了对角线的实际效果。人们的目光必然会投向画的上部,毕沙罗在这里画的是马图兰城堡,这是其女友玛丽·黛莱姆的住所。数月后,他在12月份的一个大雪天,画了同样的主题(私人收藏)。从此,他开始创作一系列表现光线变化的画,其风格与莫奈后来的系列作品一脉相承。 斯泰芬娜·盖甘(文)
8 F4 @  \: V7 l& q6 M% B2 _* b" f0 I; M% z3 m+ I- a7 J2 q7 d
  毕沙罗生平: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903年11月13日,毕沙罗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S; G2 X  n; g7 G/ V3 P/ x4 S
  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莫奈是发起者,并且以自己的作品给这个画派命了名。但是,要说这个画派的真正领袖,那么,非毕沙罗莫属。他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 ?2 }' V- Q" O. ~' `$ Y" [  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圣托马斯岛,祖籍法国波尔多。父亲在岛上开了个百货店,生意挺红火,算得上当地的一个富商。他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毕沙罗呢,却在巴黎上学时迷上了绘画。回到岛上后,他在父亲的店里干活,一有空就跑到外面写生。他想专门画画,父亲不许,5年后,他毅然离家出走,流浪到委内瑞拉。在那里,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批油画。最后,父母不得不妥协,送他去法国学习绘画,在学院派大师的画室里练习人体。日子一长,他受不了学院的那种单调沉闷。他喜欢大自然,爱到学院派大师们不屑一顾的粗野的乡村里去作画。这种爱好决定了他在沙龙的命运。 1 [# O$ P- M* a- q& _$ Y6 ?& P
  1859年,他的作品入选沙龙。而其后,则连续两次落选。就在那时,他因为和母亲的女仆相爱同居,家里面因此不再给他资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画又卖不出去。为了糊口,他甚至不得不去做油漆工———好在画刷跟油漆刷差别不大。妻子也下到田间,拼苦拼累地挣点子小钱。贫穷没有能击倒这位坚韧的画家。在给一个朋友的信里,他说:“绘画使我快乐,它是我的生命,其他无关紧要。”作家左拉在看过他1867年的《雅莱山,蓬图瓦兹》后,称誉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三四位大画家之一。他的笔法坚实粗放,有大师的传统。这样美丽的画幅只能出自一个诚实者之手。”
2 y: u/ v+ f0 @" m; q1870年,毕沙罗被普法战争赶至伦敦,在那里认识了画商保罗·丢朗-吕厄,他后来成为毕沙罗艺术最重要的赞助商。而英国风景画大师康斯太勃尔、透纳等的作品则是他此行的另一个意外收获。他的色彩因此变得欢畅明亮。: U% N9 H& R4 l8 t
  由于总是被沙龙拒之门外,1874年,莫奈提出搞个独立展览,跟沙龙对抗,毕沙罗等画家大力支持。于是,一个以“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为名组织的联展开幕了。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片哄笑和讥讽。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评论家说:“那些自封为艺术家的人,拿起画布、颜料和笔,胡乱涂抹一番,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这群家伙爱慕虚荣近乎疯狂。应该让毕沙罗懂得,树不是紫色的,天空也不是新鲜的牛油色。在乡村里,我们找不到他画的那些。”0 S; |, I: \0 ], c" f3 P
  连续几次展览的失败,连当初雄心勃勃的发起者莫奈也萌生去意。当1879年准备第四次展览时,他终于屈服,把自己的作品送向沙龙,退出了印象派团体。德加骂他是“叛徒”。这进一步加剧了团体内部的不和与分裂。1 [9 I. }% D: q( e4 A
  毕沙罗静静地坚守着,他没有野心,当团体内部卷入争吵之中,他的坚定、安详、平和、谦逊、智慧与热诚,不仅为他赢得了尊敬,也使他成为这个团体的稳定因素和实际上的领袖。他先后吸引了塞尚、高更、修拉、西涅克等参加联展。 ' s: c) e) i- N& d; J
  毕沙罗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却在其中努力发掘诗意之美和快乐之光,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一切事物都有美,问题在于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晚年的毕沙罗仍然创作不辍,由于丢朗-吕厄的成功,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善。60岁后,由于腿病,他无法再深入大自然中写生,就天天在窗边作画,直到病逝。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5: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 D; I, W& R. Y, @0 D' a
1 q( Y, O4 C& v
印象派名画(35):埃尔米塔日花园一角-毕沙罗
+ q( ^' c  `$ V1 \' q1 ?4 O  Q' E4 L* o9 ^2 b  ]% v$ y. p& }

* U5 h/ d' |, t( L# B  《埃尔米塔日花园一角》1877 毕沙罗 油画 55×46cm 马科斯和罗西·卡加诺维奇夫妇1973年捐赠给奥塞博物馆
8 r! D) P2 v  O+ Z$ f& l2 ?( K' u3 y  该幅画几乎呈方形,其画面远离我们原来熟悉的毕沙罗常画的环境,不再是乡村的菜园,而是供人观赏的庭园,而更接近城市文明,画面着力表现了两名没有成人陪伴的少女坐在长椅上玩耍的情景,她们在浓密的树阴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画家在适当的距离内细致地观察儿童内心的秘密和遐想。该画以这两个人物为轴心,与围绕四周的多根线条一起构成合理的布局。一小片白花宛如童话里的一叶轻舟,若隐若现,这是印象派画家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4 G9 m% g; K% T( G0 t
, r  p* |0 M3 p* a, {8 j9 ^

  {, x7 X( A8 D) @- B  该幅画几乎呈方形,和上一幅一样,也是由卡加诺维奇夫妇于1973年捐赠的。其画面远离我们原来熟悉的毕沙罗常画的环境,而更接近城市文明,类似莫奈笔下的花园。这不再是乡村的菜园,而是供人观赏的庭园。园中不再种有白菜、生菜和南瓜,而是一片片人工种植的错落有致的花卉、树木和灌丛。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差别。1874年首届印象派画展上,有人指责毕沙罗热衷于画那些普通的蔬菜,而对名贵植物不屑一顾。毕沙罗在1887年写给儿子卢西安的信中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身无分文的布尔乔亚”,不属于某一阶层。我们不要把他想象成一个生活在蓬图瓦兹附近农村里的离群索居的隐士。他不但看过雷诺阿和莫奈的类似作品,而且也熟悉这里所描绘的住房和居民。6 P% F; R1 e5 F1 y" S+ B
  这样的住房出现在他的数件作品中,例如1873年的《修道院的山坡》,画的只是建筑物正面的一部分。玛丽·德思雷姆(1828-1894年)及其姐妹曾是这座住宅的主人。大姐是一名忠实的共和党人和议会议员,她用笔杆子捍卫共和思想,并积极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民大会。她家境殷实,出资把马杜林修道院修缮一新,使其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毕沙罗是她的朋友,1876年前后曾数次描绘过围绕这座雄伟的建筑物的花园。
& S3 P2 K, ^  U- ?% q  奥塞博物馆收藏的这幅油画不能因其尺寸较小而容易被看成是一幅草图。其实,它标志着氛围的显著变化。画面着力表现了两名没有成人陪伴的少女坐在长椅上玩耍的情景,她们在浓密的树荫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画家在适当的距离内细致地观察儿童内心的秘密和遐想。和柯罗的作品一样,该画以这两个人物为轴心,与围绕四周的多根线条一起构成合理的布局。一小片白花宛如童话里的一叶轻舟,若隐若现,这是印象派画家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 h' {+ F" `5 c2 l2 C; L1 A
  右边朦胧的建筑形成了巧妙的失衡,似乎企图吸引游移的目光和飘乎的感受。目光的转移并没有破坏构图的稳固性。这近似于塞尚作品中常见的构图。两位画家在一个时期里经常在一起作画,相互影响。短促颤动的笔触,特别是喜欢在画面上方用浓重的绿色表现随风摇曳的枝叶,这是他们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长期合作的标志。 斯泰芬娜·盖甘(文). c3 e. z) I- \( T2 n( `

) q' v0 W) _7 G毕沙罗生平:# U% l  ^) r' u- V& Y
  毕沙罗(Pissarro,1830-1903),法国印象派大师。1830年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卒于巴黎。在他去世前一年,远在塔希提岛的高更写道:“他是我的老师。”在他去世后3年,“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在印象派诸位大师中,毕沙罗是惟一一个参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览的画家,可谓最坚定的印象派艺术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5: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 E. j; `  b1 F2 K% L3 _4 t$ F( w3 I( C& M& t+ E, ?4 f1 a1 p
印象派名画(37):蒙福科的收获季节-毕沙罗
/ }2 b. Y/ v7 u. Q: ]9 \0 S; ]+ W
7 {2 P0 b) ]( W% c1 s1 R" R( p, X3 L, l/ _6 V. V
  《蒙福科的收获季节》1876 毕沙罗 65×92.5cm 奥赛博物馆9 V, q3 N+ i" ]3 S* F+ U! O
  这幅画让人联想起米勒的《拾穗者》。《蒙福科的收获季节》画中处处透露出田园生活的自然健康与和谐,那些云彩远看过去跟流动的一样,好的油画是会焕发出光彩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5: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6 E" ^+ P+ o+ y; G
3 m8 t$ z; b% T7 q6 q$ S
印象派名画(39):艾拉尼的疯人院-毕沙罗
9 Y' @  G5 p, s$ I  F+ d# H3 j1 n

6 k/ P4 y6 P  Q6 v  《艾拉尼的疯人院》1885 毕沙罗 73×60cm 格勒诺布尔美术馆 奥赛博物馆存放
& Q# s* g8 A2 m" a( [) [3 W3 m  M: p  该幅画的右边线是一幢粉红色房子,房前有树丛和栏珊,远处是粉红色的天空,没有车马人影,给人安静而荒芜的印象。《艾拉尼的疯人院》是毕沙罗运用“点彩”手法创作的,色彩既有对比又有隐隐约约的和谐,表现出了房屋和农村的和谐一致。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 w; N: Y" x4 m
9 z7 D+ W. [8 V4 _8 \- x) m
印象派名画(41):日出·印象-莫奈
+ n4 _4 ~& |! G2 Y; \# x9 E6 L0 N0 }4 V/ z8 w# {+ S

2 E: c. J: @% H8 A3 \: i$ W- F" J3 |  《日出·印象》1873年 克劳德.莫奈 法国 48cm×63cm 布 油彩 巴黎 马蒙达博物馆藏
$ \. O  ^& c& P: @8 H  G  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画家把从一个窗口上看到的这一印象收入画布上,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史无前例的,这幅作品震撼了画坛。
+ i# k/ v: U! B9 W& E( u/ D. f  @
& m$ Q# l5 d" ~: R5 q. a* M6 y莫奈简介:& H& q( F% o& z8 Z2 \# W4 L4 q/ K: R* H
  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印象派的名称即由他的《日出印象 》一画 而来。生于巴黎。初从布丹学习,并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幅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不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的形状。主要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花园里的女人们》、《日出印象》、《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干草垛》和组画《睡莲》等。 ) D) B) ], L9 K0 Y+ H
: C: H% b* o$ P2 j, B
印象派大师莫奈(1840-1926):
# t( R9 }6 p8 M' v- y( C' a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1874年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对象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油画、腊笔画和其他绘画展览。主办人是一群不肯在官方巴黎沙龙展出作品的朋友。这群青年叛逆者的作品,着色怪异,下笔粗放,以简朴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不随时尚绘画端严人像和宏伟的历史场面。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群众不但前往讪笑,甚或向画布唾啐。其中莫奈(CLaude Monet)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一个好讥诮别人的 评论家就用此题名挖苦那群画家,称他们为“印象派”。, c' x% ^* I; s! k4 a7 F+ R9 \
  从经济上着眼,画展完全失败,一张也没有卖出。但这种新作风的画自此有了名,后来竟响彻全球。自此之后,印象派作品风魔了千百万人,大家不惜重金争购。专家相信,莫奈那一小幅海景现在至少要值200万美元。
" n* C$ m7 M9 i) z( F0 m' d: y  莫奈劝他的朋友就用评论家送给他们的诨号做画派名称,以示反抗,并于不久后成为这一画派公认的领袖。他那壮健的身材、浓密的棕色长发、炯炯有神的黑眼睛、蓄须的清秀面庞,处处充满了自信。他坚持大家继续用同一风格作画,让法国人学习欣赏他们的作品。. b& I0 I9 E/ W( O) }' [- j7 Z
  莫奈比任何画家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他说:“光是画中的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画“空气的美……但这是不可能的.”莫奈毕生致力绘画那些不能画的东西,他的精品中有许多是一瞬即逝的美丽景物——持伞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过,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在浪花飞溅岸岩的海景里嗅到空气中的盐味。
3 q5 q6 L' J" ]' _( a. c8 u) Y7 l) U& H, m. g
师法自然
: M: e- @( O( W. `莫奈1840年11月14日生于巴黎,父亲是杂货商,莫奈为长子。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曼诺第。他的漫画才能为风景画家布丹赏识。18岁时,布丹邀他同往户外写生,那时管装颜料刚刚发明,户外写生还是新鲜玩意。莫奈起初不以为然,后来方知师法自然之妙,认为户外写生确是风景画家最好的作业方法。有位青年画家向他求教,他指着云天河树说:“它们是老师,向它们请教,好好地听从它们的教导.”7 d' @% Y+ M. ~7 @% p% V+ E
莫奈以出售漫画的积蓄,去巴黎学习艺术。' e- Q2 j. G$ \
那时莫奈还没有发展他那革命性的印象派技巧。有好几幅画都获得了官方巴黎沙龙的接受.26岁那年,一位鉴赏家对他的《绿衣女郎》大为赞赏。那是一幅清新活泼的人像,画的是他的心上人唐秀。
& r, ?+ V& l* i2 [& q0 a
7 a, T$ A- J( q; t. k* R0 i穷困潦倒9 W* w9 ~: Y6 C) S# F- w6 d
  唐秀是个弱质纤纤的黑发女郎,多年来莫奈从她那里获得灵感。可是他那中产阶级的家庭对于他们的结合非常愤怒。1867年,莫奈家中闻悉此事,就断绝所有对他们的经济援助。这个不名一文的小家庭屡次迁居都为房东逐出。他的朋友亥诺瓦,自己也穷得要命,偷偷把他母亲餐桌上的面包送给莫奈,莫奈一家因此得免饿死。就在那年夏天,莫奈和亥诺瓦二人都在创作上有了极高成就。为了要画阳光在水面闪烁和树叶颤动,他们采用新法,把幽暗的色彩通通抛弃,改用纯色小点和短线,密布在画布上,从远处看,这些点和线就融为一体了。那时还未命名的印象主义画法,就在那年夏天诞生。) E  G/ W' W3 e% E3 h0 c
  法战争爆发后,他把唐秀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只身前往伦敦。伦敦缥缈的轻烟和浑浊的浓雾使他着了迷,后来他又去过几次伦敦,前后用晕色画了很多幅泰晤士河上的大小桥梁和英国议会大厦,一种恍非尘世的诡异色彩笼罩着整个画面。战争结束后,莫奈回到法国,1871年冬天,他带着妻儿到塞纳河上的阿乡德尔市居住了6年。莫奈每天自晨至暮都在户外写生。他还弄到了一艘小船,辟为画室。不论阴晴寒暑,他都不在室内工作。塞纳河冻封了,他在冰上凿孔置放画架和小凳。手指冻僵了,就叫人送个暖水袋来。他在海上美岛沙滩上作画,因大西洋风势疾劲,便把自己和画架缚在岩石上。(有几幅海景,至今还看得见嵌着沙粒.)他以同样刻苦的精神应付生命中的逆境。1878年,他们的次子米歇尔出世,唐秀患重病。莫奈既要看护病人,又要照顾婴儿和洗衣做饭,还得抽空在街上兜售油画,虽然幅幅都是杰作,但所入微不足道。第二年,唐秀还未到30岁,便溘然长逝。
) a9 \1 Q3 H' _ 
. a3 V# C6 ~( I: ?" ]- P: m% ~人间乐园# i6 b5 J' Z. ^) l2 y5 T3 |( \1 ], @
  1883年,莫奈的作品在巴黎、伦敦、波士顿三地展出。这时印象派画家己渐受注意。1886年在纽约举行的画展,展出莫奈的精品45件,这是他生命上的转点:他的作品成为收藏家猎取的对象,自己也成为名人。1888年连法国也公开承认了他的地位,拟颁赠“荣誉勋章”给他,他忿然峻拒,绝不向传统低头。在1880年,莫奈才首次享受到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带着两个小男孩,和有6个儿女的寡妇霍施黛组织了新家庭。2人和8个孩子,同住在巴黎市外75公里的席芬尼一幢盖得不整齐,有灰色百叶窗的农舍里,草地上有一条逶迤的小溪蜿蜒流过,花园旁有条单线铁路,每天有4班火车往来。席芬尼是莫奈的人间乐土,前后43年;他喜爱这个地方,以它入画,并在这里终老。一天,他和寄女白兰在屋后山坡作画。画的是夕阳下的干草堆。15分钟后,光线变了,使他无法继续,他大为苦恼,于是叫白兰回家去再拿块画布来,不多时,他不得不再换一块。著名的“系列”油画就这样地产生了。莫奈一年四季,晨昏早晚都画这个干草堆,出门时带着十几块画布,随光线或天气的改变而一块块地换着画。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画卢昂市哥德式大教堂的正面,画了两年。+ r) k: d) s: q( }+ s& p
$ r5 F8 z4 N4 v* q- a! a
“独具慧眼!”! A* f' i' _+ j- {1 J
  莫奈最喜欢画水。他搬到席芬尼后不久,就引溪水筑池,在池里种了黄、红、蓝、白和攻瑰色的睡莲。他对这些花的爱好,与日俱增,前后将近30年,屡画不厌,并且越画越大越抽象。在他晚年所绘的巨幅油画前,观者会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莫奈晚年最得力的朋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法国总理克雷芒梭。有一天莫奈对克雷芒梭说,他想造一间陈列室,四壁满挂巨幅睡莲画,好让人在这炮火连天的世界里,有个可以静思的地方。克雷芒梭鼓励他进行这项计划。可是莫奈的目力日渐衰退,常因力不从心而忿怒地把画布割破,并曾有一两次说要放弃这个计划。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理听了,便从内阁办公室赶往席芬尼劝这位老人不要气馁。“画吧,画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会有不朽之作的.”克雷芒梭没有说错。莫奈为纪念第一次大战休战献给法国,在巴黎橙园陈列的《睡莲补壁》油画,公认是莫奈最超卓的作品。他接受白内障手术后,目力颇有进步,因此得以在暮年继续作画。有时仍会暴躁而把画布割破。不过在得心应手的时候,他自知已几乎实现了少年梦想,把“不可能画得出的空气美”差不多画了出来。他86岁去世,死前不久,他从席芬尼写的信里还说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无比欢乐。
; E% k& P& m# g莫奈使世人学会了新的看法。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5: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 w) \; G0 B* j+ X

/ e- g6 K- }( ^" q2 f8 n印象派名画(42):睡莲,晚间效果-莫奈
1 \: V8 I! p, \" Q- y, b. B( Q( u; U

) n3 V4 t( f: Z" X  《睡莲,晚间效果》,1907年 克劳德·莫奈 法国 油画?100×73cm 米歇尔·莫奈遗赠 1964年 巴黎 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 g+ |& n+ t5 a7 H1 m/ m' K
  《睡莲,晚间效果》一画,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只有在吉维尔尼见到克劳德·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个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古斯塔夫·热弗鲁瓦这样写道。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维尔尼,这是一个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之后,莫奈便着手建设一个花园。对于这个花园,他自己评价道:“这是我最美的作品。”这里是他最后的栖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43年。1907年夏,莫奈在画中对光线的处理做各种尝试。 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
; W) [' X' [0 y! G; [
% g1 N5 a- G( k7 ^
- _1 U. p5 I8 ^5 J2 G  “只有在吉维尔尼见到克劳德·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个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朋友和传记作家古斯塔夫·热弗鲁瓦这样写道。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维尔尼,这是一个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村庄。之后,莫奈便着手建设一个花园。对于这个花园,他自己评价道:“这是我最美的作品。”这里是他最后的栖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43年,接待过他的朋友西斯莱、毕加索、奥古斯特·罗丹、克莱蒙梭、保罗·西涅克、皮埃尔·博纳尔和卡耶博特。他们都是乘船来拜访莫奈。莫奈的最大乐趣就是梦寐以求的“水上花园”,既为了“赏心悦目”,也为了“给绘画提供素材”。工程进行起来很困难,因为必须得到当局同意,将流经他房子旁边的诺曼底的艾泊特河的一条支流改道数百米。这个1893年建成的、成不规则椭圆形的“水和倒影的花园”和日本版画中的花园很相似。这些日本版画挂满了他餐厅的墙壁。日文画题的意思翻译过来似乎应该是:“飘浮世界的映象”。9 p/ g2 w. |+ U
  一座漆成绿色的日本式的拱形木桥跨越池塘;水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和绣球花环绕并保护着池塘。 水面上漂浮着粉红色的睡莲。柳树和紫藤直泻水面,使水的色调变得更深、更蓝。直到1895年,莫奈才画了第一张池塘和日本桥的画。从1898年起,他又画了些同一题材不同版本的方形画,其中10来幅曾在杜朗-卢埃尔画廊举办的他的新作展中展出。
/ Z3 N/ |. z( W  1901年,莫奈在他的池塘的延伸处又购置了一块地,池塘面积因此扩大了三倍。周围更精致、更具装饰性地种了竹子和日本樱桃树……他还安装了一个水泥槽,以便保护异国情调的睡莲不受水温过热的伤害。1903年至1909年,以睡莲池塘为题材的画重新出现。但是,如果人们在最初的画中还能分辨前景、延伸和周围景致的话,那么,在1904年后,漂浮在水面上的华丽睡莲则开始占据整个画面。8 ?. R! n% O* I
  1907年夏,莫奈在画中对光线的处理做各种尝试。 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睡莲,晚间效果》一画,在鲜黄、桔黄和朱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团燃烧着的火。旋风般强劲的笔触增加了火焰在睡莲云间扭曲上升的感觉,呈现出一片视觉的梦幻世界。这里,没有睡莲,只有一个个暗暗的大圆盘,其中,时有明亮的笔触将它们凸显出来。再也没有空间的标志,只有被画笔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 m, p: K+ ]1 n  N$ k5 m5 \  1909年,莫奈在杜朗-卢埃尔画廊展出他在1903-1908年间画的48幅画,他自己为它们取名为:《睡莲,水景系列》 。1907年所创作的竖画中的14幅也在其中。画展大获成功。展出的作品只标明日期而没有标题。记者和文艺评论家们立即感受到这个动感和奇特世界产生的视觉效果:“所有这些光彩夺目的画流露出完美的和谐,既充满活力,又温柔宁静。我们简直看呆了。但我不无忧伤地想到这些实为一体、相互补充的动人作品即将分散各地,它们只是短时间地聚在一起给人们一个整体的概念,让人们感受到它们抒发的全部诗情画意。从此,人们再也不会在任何地方像我们现在这样看见它们聚集在一起。它们将分散到世界各地,它们仍然精美,但每一幅画只能展现出部分神秘……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它们全部被收藏在博物馆的某个展室,使人们可以去欣赏它们,去享受它们既壮美又宁静的、无与伦比的画面。”
- j& E( D2 d! J/ M9 Q% o. ^6 R  莫奈很久以来就有画大型装饰画的想法:“我曾想用睡莲来装饰客厅:沿墙伸展,占据全部墙面,使人产生置身于无边无际水面的幻觉;在那里,因工作而绷紧的神经将得到松弛,就像这些水一样,不再流动,静止休息。这间屋子还可以给居住者提供一个在开满鲜花的水族馆中央静思的机会。”
% L- G. f9 @1 E  c8 Q- N  这个身处不断扩张的城市中央的迷人小岛一直存在……莫奈在长达4年的沉寂后,从1914年起,投身于“大型装饰画”。1918年11月12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次日,他写信给克莱蒙梭,提议捐给国家一套装饰壁画,为此,他画了又画,直到1926年去世。1927年5月17日在杜伊勒里宫的柑橘园,人们发现装饰着“水和倒影的风景画”的两个圆形大厅,这是一个由阴影和光线组成的、水上漂浮的世界;时间暂时停顿下来,每个人都沉浸在画家的一项最富诗意、最具革命性的创作中,尽情地思索、遐想。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5: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 N+ L; f3 u6 O% J9 R" x
7 t( z" x2 n. r, y1 F; o
《睡莲》 1916-1923年 克洛德·莫奈 法国 布 油彩 巴黎 桔园美术馆藏 % k2 z$ A% Q" M% Q* C8 F
  《睡莲》是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在群青、湖兰的水面上,“睡莲”的红花白蕊简洁、飘逸。几笔涡形的绿色勾画出水的波动,造成闪动的效果。画面上的蓝、白、红等色彩充分体现出来,视觉印象非常强烈。这幅作品用率意的方法,以超出写实的严谨,达到一种中国艺术“写意”的形态,体现出一种精神自由状态中的梦幻感。无疑,它构思的奇特、笔触的灵动、境界的高远,都美妙无比。 $ Z# \' ~. n. e. q, e

! C, D/ Q# X8 G2 g" s' d
- J. v0 U2 x- B. ?: }" d5 ?2 q; n% Y1 W2 O( X3 {5 }5 V/ H' I
莫奈简介:/ [- u! i( V6 A7 X; v
  莫奈(1840年至1926年)爱画天光水色。莫奈是一位典型的外光画家,其作品大多是现场完成的。为了研究阳光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9: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 l( g' c2 R8 |
# A, \7 i- _1 }0 S, ~  Z
印象派名画(43):蒙特戈依街道-莫奈6 v6 O' o& ~) t; ~8 c2 |" N
) ]! M! G3 K: P$ ^% ]. ]9 y

6 z* d9 f9 @7 D. _3 ?! X3 N  《蒙特戈依街道,巴黎,1878年6月30日节日》 1878年 克劳德·莫奈 法国 油画 81×50.5 cm 巴黎奥塞博物馆1982年收藏4 d  k& O! a' k9 o! P
  莫奈的这幅画与巴黎世博会有些关系,却不是艾菲尔铁塔揭幕的1889年那届,而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这届世博会上,隆重推出了贝尔的电话,以及爱迪生的留声机。莫奈见到蒙特戈依街上为庆祝世博会的举办,四处张灯结彩,红白蓝三色旗淹没视野,便用颤动的笔触留下了那一瞬的印象。真分不清,究竟是巴黎的街道在狂欢,还是红白蓝三色在画布上狂欢。
" j2 k* A- o; k( x  S* p
$ @* E5 u& L  C3 o3 `* h; ^
" m+ Q' K$ o" J! y. _  这是一条怎样的街道?我们仅仅看到了满街上飘动的国旗,似乎听到旗帜在腊腊作响。这是巴黎召开世界博览会时的庆祝。作者时在一个阳台上的写生,但是他没有如同照相一样画出真实。只是更恰当地恢复他对于现实的印象,将感觉落到了纸上。
) n( S2 I: [$ D) t+ Z* x- B: [  1878年5月,世界博览会在巴黎开幕。同年6月30日,全城到处张灯结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博览会临时搭建的展馆中,各种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各参展国都想借此机会来显示其经济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许是为了表达对共和国的敬意或者仅仅是出于艺术冲动,莫奈创作了两幅画,以此纪念这一盛事:其中一幅就是《蒙特戈依街道》,另一幅则是保存在鲁昂艺术博物馆的《圣德尼大街》。《蒙特戈依街道》这幅画中,在灿烂阳光下高高飘扬的红蓝白三色旗使图中的基础对角线显得不那么死板。笔触颤动的感觉在这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主题在绚丽的色彩后面几乎同时分解和重新组合。 $ z7 X  L+ s+ [0 Y0 w' D
- t/ s0 s, a. I3 |4 o1 J2 n
  专家评价:继第一次画展遭受财务亏损之后,1875年3月24日在杜朗-卢埃尔画廊举办的73幅油画(其中20幅莫奈的作品)拍卖会又遭到重挫,莫奈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继续参展的热情:他的18幅作品参加了1876年4月的第二次画展,他的30幅作品又参加了1877年4月的第三次画展。在介绍这些画展的说明书上,人们可以看到向他提供帮助的收藏家的名字:画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歌剧演员让-巴提斯特·富尔和商人艾内斯特·霍舍戴等。报刊上发表了40多篇有关第三次画展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过激的语言没有了,正如一篇未署真名的文章所说的那样:“最初几年的热情让位于一般的好奇,没有蔑视和不屑一顾,只有强烈的兴趣,人们保持冷静、审慎、理智、不受干扰和独立思考的态度。”莫奈和他的同行虽然不再受到评论界的猛烈抨击,但他们画作的销售情况仍未见起色,尚不足以使他们摆脱经济困境。1878年1月,莫奈被迫离开阿尔让特依,重新回到巴黎。他的妻子卡米耶于3月17日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儿子米歇尔。分娩后,她一直没有能从疲劳和忧虑中彻底恢复过来。莫奈后来在给朋友们的信中常常谈起他对妻子健康状况的担忧。) X3 c! j. U, `0 G, o
  几个月以后,为了减少开支,为了让妻子有一个较好的休息地方,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创作题材,莫奈决定搬到首都以北靠近蓬图瓦兹的维特依村去居住。1878年5月,世界博览会在巴黎开幕。同年6月30日,全城到处张灯结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莫奈在离开巴黎前,还有时间来欣赏这座美丽的城市。在博览会临时搭建的展馆中,各种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各参展国都想借此机会来显示其经济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许是为了表达对共和国的敬意或者仅仅是出于艺术冲动,莫奈创作了两幅画,以此纪念这一盛事:其中一幅就是这次展出的《蒙特戈依街道》,另一幅则是保存在鲁昂艺术博物馆的《圣德尼大街》。画中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使人不禁想起他早在1873年创作的《卡普西纳林荫大道》。该画曾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过,它应该就是现在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收藏的那一幅。《蒙特戈依街道》这幅画中,在灿烂阳光下高高飘扬的红蓝白三色旗使图中的基础对角线显得不那么死板。笔触颤动的感觉在这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主题在绚丽的色彩后面几乎同时分解和重新组合。
! ?  M, O' u0 I. a   就在莫奈潜心创作的时候,评论家戴奥多尔·杜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关于莫奈的书:《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他把莫奈看成是所谓的“新绘画”的领军人物。“新绘画”是路易·爱德蒙·杜兰迪于1876年出版的刊物名称。杜雷在书中给莫奈的“新绘画”运动下了个合乎规定的定义,后面他完全可以再对我们这幅画也作个评价。他是这样写的:“克劳德·莫奈成功地把稍纵即逝的印象固定在画布上,而在他之前的画家们不是忽视这种瞬间即逝的印象,就是认为根本无法用笔墨来表现。海水和河水的千姿百态,云层中光线的千变万化,花朵鲜艳夺目的色彩,炽烈阳光下树叶五彩缤纷的折射——这一切都被他抓住,并真实地表现出来。莫奈在画风景时,不但画其静止和常态的一面,而且也画它在光线作用下所显露的转瞬即逝的一面,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和震撼心灵的视觉感受。”
 楼主| 发表于 2006-9-27 09: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0 L9 R; U7 P6 Z0 N
7 V& W) Z# k( ^印象派名画(44):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莫奈
7 j) L& P4 I  H# T' U6 k: h! K; N+ K: [* d/ z8 d0 E5 s
3 h; W- m% {/ T. N3 Z
  《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 1867年 克洛德·莫奈 法国 65*92.5cm 油画 巴黎 奥赛博物馆藏
# z8 @. g& b: c! _* y- J9 s  《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是莫奈的重要作品,画中的白雪皑皑的小路展现了他最初的风格。这幅画也是为了向他婚礼的证婚人古斯塔夫·库贝尔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