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颇蔺相如传》1! k; t' R* h2 \5 }3 x4 W( a" u( C
图钉 发表于 2006-9-23 14:44  8 e8 K: ?5 [3 i& G% k
5 G. ?2 X, B7 W搬来原作细端详:8 Y! U: C. u: n# l2 X* n/ r. x
6 I( z Y$ ?% F, k: c
7 _% ]% y* \5 C ^8 X, {4 K# f x0 O5 ]" A刚看到图钉的作品,以为是什么收藏家的宝贝。总体感觉,图钉的作品类似晋唐行草多些,大概是和他以往的临帖有关。% E: \: ^$ a5 c+ Q) ^. Y+ }
* y6 r$ o* c3 M, I" |
俺水平不高,不敢乱说,先说俺自己临写行草书的体会。行草书的字与字之间,尤其是上下相邻的两个字,其间的关系犹如上下结构的一个字,因此,整个一行字,最好能一气呵成临写下来,否则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与正楷和篆隶都不同,因为这些字体每个字相对独立,字与字之间的呼应不如行草那样关系密切。所以,临写行草,同一个作品要反复临写多次才能体会到其间的奥妙,尤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互相呼应。每次临写前要仔细读帖(不是读文字内容,而是琢磨书法)。这也正是临写行草书比正楷或者篆隶的困难之处。
. ]- o4 T2 x0 v2 ` G0 o& C1 K2 X3 H& o) U
总体来说,图钉的临写很精彩,基本写出原作的神韵。书法是抽象艺术,神似的重要性远胜于形似。在下佩服到佩服两个字不足以表达佩服的程度(真绕口)。- d% \$ z; V8 E# Y6 U
" o+ B! ^2 g4 P1 u9 q. \# [对于图钉的临写的问题,虽说瑕不掩瑜,我也说说。限于时间,只就前面两行多说几句。原作第一行“廉颇者赵之良”,第一个字“廉”最后收笔的一横明显偏右,即使照顾到左上的广字头也略有些过长,紧接着“颇”字立刻收缩,“廉颇”两个字就形成了近乎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松下紧,呼应节奏非常好。颇字紧到什么程度,只要跟第三行最后一个颇字对比就能看出来了,前者的右半部“页”很收敛。临写作品“廉颇”两个字距离太远,上下呼应就比较难了。“者”字,原作收笔两个点(相当于正楷的“日”字)分开,重心放到第一个点,第二个点放得很远,几乎跟其余部分形成左右结构。结构上虽然很放松,但是笔画却一笔一笔很清楚,包括转折之处,都近乎楷书。紧接着“赵之良”三个字一路圆转,和“者”字形成又一次节奏感。居中的“之”,轻轻带过,可以看作前后两个字的短暂过渡。临写作品,因为开始两个字距离已经偏大,“之”字又一次偏大,以至于原作的最后一个字已经没有地方。当然,对于我来说,这是事后诸葛亮,让我来写,恐怕功力更加不济。
$ G, k6 n$ e4 ?4 F
/ o: L( _; D1 f- p8 \第二行,原作“将也赵惠文王”。前面两个字,是收敛型,尤其是“也”字,把平常露锋收笔的左后一笔写成藏锋,嘎然而止。并且“也”字极度偏左,只占相当于半个字的位置,于是前两个字重心就偏左了,“赵惠文”三个字,大开大阖,不仅把前面偏左的重心矫正会到中间,并且又一次把整行的节奏写的一张一驰。这一行,图钉除了“也”字没有写出效果,整行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基本写出了原作的节奏。王字因为被前一行多出了“良”字挤到下一行,就不说了。“文”字,我看着眼熟,仔细略思索,神似《兰亭序》最后一个字(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远胜于神似黄庭坚的原帖。看来我说图钉的字更多神似晋唐行书果然不虚。嘿嘿……! I( o) ~! V0 l3 M6 ?( a: P: a
M6 d$ k1 ~$ p, L
说完了,缩着脖子捂着脑袋准备挨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