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W" i0 G; k5 a( A" ~- A红夷大炮
) t! ]$ c/ m. {) ]7 m% j+ j& N3 P1 b; {! \9 b: V( _. h
第三章 小雪 745 a1 A( ]) b/ D& ?* b9 P' B4 t
3 t' p% {) y9 W- F( F7 S; ~
史可法在收复宿迁的第二天,马上就让侯方域草拟奏表,准备上奏朝廷,对参战诸军论功授赏。不过,周修流在看到疏表的初稿将他的名字列在前头之后,当即就请侯方域将他的名字,从奖赏人员的名单上给抹掉了。侯方域十分不解:“子渐,宪公特意交代了,这次夺回宿迁,你是首功啊!他还想要给你谋个出身呢。”
# m( L* {6 z# z% q* u4 ]
" } S8 S9 e4 i- P: A( N- j1 e. Z" \周修流淡然地笑笑说:“朝宗兄,你想呀,皇上他要是知道他正在缉拿的钦犯,就在史督师帐幕中,他会怎么想呢?所以我眼下只能是刻意不动声色为好。既然满洲人撤走了,大家总该有一段日子相安无事了。在战绩上,多写史阁部与刘将军他们。还有随我一起出征的那百名军士,他们才是首功!他们为了淮北防御日夜操劳,他们是真正的中流砥柱呢!”3 H6 d9 k2 E) S7 U0 X
# z( q; ~$ d1 @9 _0 @# b v侯方域笑着说:“难得子渐有如此宽阔胸怀。唐代肃宗时候,勇士马磷武艺绝伦,曾经以百骑破虏敌五千。中兴名将李光弼赞誉他说‘吾未见以少击众如马将军者’。后来人称马磷为‘中兴锐将’。子渐如今的英雄气概,不下于马磷,将来也必是‘中兴锐将’无疑了。”" _! a$ Z3 v) U4 @7 t% W& c! \8 m
' O k6 f1 J0 K, p
周修流笑笑说:“朝宗兄过誉了。国难当头,我自当戮力杀敌!区区微功,何足挂齿?!”他顿了一下:“我听说在年初的宁武关大战时,周遇吉将军浴血奋战,闯贼死伤过万。李闯在攻陷宁武关后感叹说,此去京师,倘若各地都像这般抵抗,我打到京城时,只怕就没有兵卒了。后来攻陷京城,又说,假如沿途诸镇再出一个周将军,我怎么可能攻下京城?!——侯兄试想,倘若我们淮北诸镇都能像周将军一样拼命死战,只怕十几万满洲军队要打到南京,比登天还难哩!”
; G S' O4 o9 I6 H0 [ 2 g; N! ] b* L: \1 w6 {
周修流左肩膀上挨了一刀,伤口约有三公分。战斗结束后部队进了宿迁城,他让人到药铺中买了些荆芥,薄荷,连翘,炙山甲,皂角刺,捣烂了外敷,又开了内服的方子,一边慢慢调养,一边抽闲给军中受伤的弟兄疗伤。
$ ?9 `. a" l ~% {$ d , }; O. u* p! p! ^7 l5 n1 R
侯方域将周修流不愿表功的意思跟史可法说了。史可法叹了口气,也深为欣赏周修流的顾全大局和豪迈气慨。他答应了周修流的要求,并且留他在自己左右听用。此外,他要侯方域务必要在奏表中,向马士英提及军饷、粮草供应的事:“到了冬末,倘若粮草不能为继,那么来春万一开战,这仗就不太好打了!”3 r J6 ^0 |" G# Y$ U
% u$ {' ?2 S$ t O6 A, I
史可法考虑到阮大铖等人正在疯狂地搜捕复社人员,侯方域不便去南京抛头露面,于是就决定派史德威送疏表到回去。他一直将史德威视为义子,史德威新婚不久就随他到了江北,他想顺便让他回去跟他的妻子龚氏团聚两天。另外也给他家里的老母亲和夫人捎回去一封家书。他还让史德威回江北的时候,把他的如夫人郁氏也给带到扬州来。
* @/ B: e4 q# e1 q4 s& x
8 h2 Y/ W$ b, ]6 x! C周修流也让史德威捎个口信给刘思任,告诉他自己已经平安到达督师军营,另外让刘思任得便时给红歌透个音信,就说他惦念着她。
1 c* T% s8 D/ W% \& U$ ~ N2 a, A/ ?8 k' F9 i$ X
侯方域则想在年底前,回一趟归德府老家,探望年迈的父亲。——那里距离清军驻地不远,如今已是岌岌可危,他得赶回去看看老爷子。他的父亲侯恂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一生为官清廉,性格耿介,也是东林党人。不过仕途坎坷,两次入狱。眼下归隐在家。侯方域让史德威带了一封书信,得便时请人送到栖霞山葆真庵给李香君。史可法已经知道了前些时,漕运总督田仰对李香君做出的那些出格的事,因此他要侯方域在给李香君的书信中,暂时撇开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侯方域听了,一边担忧着李香君,只能暗自叹息了。) g q3 h G; b; J4 N' ]3 L
Y) U5 b: \6 o" F) c& r) O, W
N; g) F' u6 T9 U
几天后,没想到夏固山的清军在从宿迁引兵北撤时,忽然间又开始围攻淮北的重镇邳州。邳州是徐州的右翼,邳州一失,徐州的门户也就洞开了。于是史可法火速命令刘肇基、李栖凤的军队急忙向北驰援。刘部与清军在邳州城外,分南北对峙着。然而,让人纳闷的是,前几天刚刚交过手的敌我双方,此时却又相安无事了,双方都不主动出击。因此,清军显示出的军事态势,似乎给了明军一个暗示:他们可能将不会南下了。
" X J: I+ _) M& p 2 n% H" K! U$ H
刘肇基等部与清军在邳州相持了约半个多月。到了十一月下旬时,清军看不到有取胜的优势,又担忧被明军长期围困着,断了粮草补给,就拔营回到了山东境内。表面上看,这一回合,明军取得了胜利。: p3 P6 V s: c4 ]" G7 ]
7 x" z+ R A& W
清军撤离的时候,杨方兴让出城打柴的几个邳州老百姓,给史可法送来一封书信。信中充满了强悍霸道之气:督师阁下,你们的百姓,也就是我们大清国的百姓,我们不想在邳州城中大开杀戒,故此主动引军北撤;你们要好好替我们大清国看守好城池,别让它们落入匪贼之手;等到时机一到,我们还会杀回来接管这些地方的。相信咱们后会有期!: A& X( E9 _ ^' `9 ~) n' s' x& Z
* C( n) W# q) [# R8 l/ d) T3 V1 ?
史可法读了这封书信后,虽然气愤难平,不过深思一下,又觉得无可奈何了。此时清军多铎亲王的正白旗主力,与豪格亲王正蓝旗的部分旗兵,正协同吴三桂他们的关宁铁骑,向陕西方面追击流寇,已经到了潼关。史可法因为不愿意制造更多的摩擦,因此没有接受应廷吉的大胆建言,仍然举棋不定。; a. Y/ [* T* y2 |: k, j* W* K
1 W+ S, a# y$ } N7 N# D几天后,朔风呼呼南来,天气骤寒。史可法命令将士们沿着宿迁对面的黄河南岸一带,利用冰雪修建土墩,准备将来清军再来攻袭时,用来架设红夷大炮,轰击敌军。但是,应廷吉却认为这种办法其实并不可取:因为黃河两岸的地貌,大多数是沙堆和坟窳,土性虛浮不牢固。而照眼下情势看来,清军要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只能是在来年的春天了。可是春天一到,河水涨泛,那些用冰雪堆砌起来的土墩必定倾圮,哪里还能架设得起上千斤重的庞大的红夷大炮呢?但是,他督下的有些将官们,却希望通过修筑土墩的多少来向上邀功,做为晋升和富贵发达的途径。因此他们就尽力怂恿史可法修筑土墩。史可法权衡之下,最后终于还是摒弃了应廷吉的谏言,采纳了那些将官们的建议。
& q y5 O4 p3 j: c8 A5 H } 1 x+ y# E& B; |9 g( R) r# s
应廷吉除了暗自叹息之外,不好再说什么了。
1 X% O7 X2 L: w0 a
: q4 I! x4 F: ? ; X8 X" W' h% \' E- r* `' i
转眼就是十二月了。天空中又是雪花飘洒,大地茫茫。/ j( a5 J" B% H0 n: q* S
! X! m8 A+ Y! i" t' ~# b& D年关在即,明年元旦一到,南京朝廷就要改元弘光了。史可法站在白洋河镇的城楼上,披着一件绵袍,望着黄河北岸,一边在想:弘光、弘光,《易·坤彖》中说:“含弘光大”,《论语》中说:“人能弘道”。明年但愿会是一个转折之年啊!希望朱由崧能够励精图治,做个中兴之主!不过,想到朱由崧登基这半年多来的做派,他的悲观情思,忍不住还是油然而生了。再过几天之后,伴随着他十七年仕途的“崇祯”年号,就将要寿终正寝了。这不但标志着一个年号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 n. X1 z; X$ i2 F0 g ( ]. D) \# T: y2 r4 V. L! H
他这辈子的仕宦,差不多就是伴随着“崇祯”这个年号过来的。从崇祯元年中进士,然后被授予西安府推官开始,直到如今握有一方的兵政大权,他只能用“时运”和 “感激”四个字来表达自己这十七年来的人生。是的,他跟“崇祯”共过患难,酸甜苦辣,悲欣交集,不过总是失落的多。他跟崇祯一样,十七年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但是崇祯皇帝最后还是在皇极殿敲响了景阳丧钟。他想,国朝之亡,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说的清楚的。$ v% Z, _. ?2 p# j2 `
! O4 k3 L" a# _' v
那么,在新的一年,他是跟即将到来的“弘光”共荣光呢,还是共患难?这些天,他在私下里曾经多次地质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崇祯朝的前车之覆去时不远,弘光朝倘若君臣能够卧薪尝胆,兴利除弊,国势还是有望的。但是就目下的朝政时局来看,朝中的“党祸”,诸镇中的“兵祸”,无疑是两大绝症,两祸不息,则中兴到头来只能是镜花水月了。! U: p4 H4 }- D: P4 K- y) s
4 o; S/ D6 z! K& b. r2 B: Q
每每想到这,他都不寒而栗。朝中“党祸”越演越烈,这一点侯方域逃回淮北时,就已经跟他详细描述过了。做为朝政的中衡力量的刘宗周一走,朝中差不多就是马士英等人的天下了。而更让他焦虑的是,左良玉在湖广的数十万大军,是个极大的变数。左良玉跟马士英积怨已深,不是一朝一日能够摆平的。倘若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悍然率军东下,制造内讧,那么刚刚出现的这么一点点曙光,可能也要熄灭了。本朝谁都想做大的心理,他是耳熟能详的。& M0 k2 V+ a' T' I+ i" f+ _
8 W* \) ]; H t% t) ?* |
从这一个多月来跟满洲人在军政上的交往情况来看,满洲人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么强大,可畏。满洲人真要占领江南,只怕他们的后续力量不足。区区的十几万的军马,再怎么能征善战,也未必能够占领中原、江南诺多的城池吧?从这一次宿迁之战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就像周修流说的,如果诸镇都能像周遇吉一样死战,满洲军队是不可能轻易到达长江边上洗马的。因此他考虑到,只要能够固守徐淮一带,必要时再跟满洲人打上几个硬仗,以战逼和,那么将来谈判的筹码就会增加了。到时候以黄河为界,——最坏的打算以淮河为界,跟南宋时一样,与满洲人南北分治,还是很有可能的。明年的情况,也许真有好转的可能。
/ j7 K3 @, N; s/ i5 n
: J. l# F z% S% N, R3 `他心下里也清楚,眼下真要收复京师,基本上只是说说而已。满洲人都在武英殿登基改元了,既得的利益,你想让他们让出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B6 f4 i _4 U" l9 u1 e8 ~
8 B3 Q! W: U. P& H9 j现在最让他担忧的,倒不是黄河对岸敌军的军备,而是自己这一方的士气,军备。现在几个方面的战事,差不多都是辽东子弟与山陕、山东人在打的。而他的手下,也差不多都是这些人。好在一向被他视为桀骜难驯的兴平伯高杰,前些时深明大义,终于听从他的调遣,引师北上,进驻徐州一线。只要他跟他的手下旧部能够同心一力,那么驻守在开封、徐州方面的十几万军队,跟清军还是可以一搏的。再加上刘肇基他们在东边优势的军力部署,他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他还是有理由感到乐观的。, ~; O! X+ n2 P* v9 b9 L' C6 d
) D0 K9 D: `( a5 |0 i8 m! U
这时,一阵刺骨的寒风拂来,他赶紧了紧绵袍。这件酱色绵袍上,已经破了两个洞了。他想,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此时史德威该将他的如夫人郁氏接到扬州,安顿下来了。郁氏是他当初在漕督任上时,在扬州娶的。他的老娘跟他的夫人都是传统、古板的女人,因为他没有子嗣,所以她们就极力怂恿、敦促他娶一房如夫人。他是个孝子,跟正室一向也是恩恩爱爱的,一家中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子嗣。刚开始时他一直拒绝,以为国势日颓,遑顾个人之事、儿女私情。$ Z2 W7 O3 c7 P. p) v. ~. V0 s
# n: q! K0 U3 ` ^3 q但是,后来他毕竟扭不过他的母亲。而且他考虑自己常年在外,身边也的确需要有个人照料的。自己为宦多年,身边时时孑遗。没有个善解人意的女人,总是不踏实的。况且他对这个郁氏还是十分上心的。虽然他不像大多数的男人和士大夫一样,风流成性,不过后来郁氏也的确可以算是他的贴心人了。这就是他要史德威将郁氏接回她扬州老家的原因之一。
" u: \! `5 t0 P- U& I 4 I, Z/ V$ i& m% R' ~" z, b+ a6 w! B( K
想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地又将绵袍的领子勒了勒,裹紧了脖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