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敦邦---
7 I! a* b; @; x3 W+ D; j+ e2 Y* K戴敦邦,自号“民间艺人”,祖籍镇江丹徒, 19 3 7年生于上海。解放初他读中学的时候,为了贴补学杂费用,就开始给出版商画连环画。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先后就职于中国少年报社和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社,任美术编辑,业余创作连环画,内容多为儿童题材。
+ C4 K$ y J+ G# t* ?% X7 F, D
i0 e f% T' U7 |9 a六十年代初,他开始追随贺友直的画风,几乎能够乱真,但直到1965年他才真正认识贺友直,从此两人既有师徒之谊、又是忘年之交。后来戴敦邦创作了《陈胜吴广》连环画,画风大变,独具风貌。该作品得到国内外舆论的好评,并在国际上获奖。4 U; O6 s& u% z! u( M& a+ ^- R5 N
8 _" k) H+ Q; l% W5 \7 n" U戴敦邦此后偏重古典题材的创作,先后创作了连环画《逼上梁山》(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狮子楼》、《红楼梦故事》(获全国第三届连环画评奖三等奖),《蔡文姬》、《白蛇传》、《王熙凤》、《红楼人物百图》、《长很歌》、 《红楼群芳图谱》《旧上海百多图》等等。
7 Y5 M/ b' ]/ h/ G6 R/ L" B5 g% e3 E0 d; f
1981年戴敦邦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教授,执教中国画。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诸多艺术学会团体的会员和理事。近年来他集教学和创作经验之大成,完成了一部12万字图文并茂的《自说自画》专著。
/ a2 t% G( ]3 m! p% p3 j
& U8 @( V/ f e4 }( S
7 J5 J! W& W. X1 J. K0 A. H=================================================& P6 ^ e0 |' i4 |/ F8 i& n7 r. R7 T
$ @8 M9 ~1 |; g# y
戴敦邦创作手记 / I2 _& p/ g( _+ a4 z
! z$ e( I$ l' H/ a8 B
~; o; R0 d1 p! R* j??吾以画为生,画以吾为友,自成年以来,醒梦诱惑,几乎尽在一个“画”字。此种澹然生涯,或许在旁人眼里,犹似闲云野鹤,无拘无束,其实个中甘苦,唯心独知。
" r; h9 r7 K6 R6 A6 O+ L/ t??春光秋阴画卷裹,情丝意绪笔墨中。这多年来,吾之所绘,大凡二类。一是任务之作--恪守职责,谨尽义务,虽有即兴得意之墨,而大抵循源依本,中规中矩,不敢以谬误人。至若应卯应酬,偶而为之,搁笔辄不记怀。 二是以中国古代文史为题材之作--始缘于书报界嘱 约,恰合吾素常志趣,于是渐成创作重心所在,用力亦勤。 8 L8 S, `& } }
8 c: a4 A0 e- z" n& E) {4 I
??作中国画,案前省不了砚池、水盂、笔洗、笔筒之类,故画界同道喜以“坛坛罐罐”谑称自家作品。今奉于读者面前的,就是经吾反覆摩挲、伴吾度过无数寒暑晨昏的旧坛土罐。集内之作,皆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上自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诗经》《楚辞》 ,中及唐诗宋 词,下逮元明清戏曲小说;以名著插图为多,有组画、独幅画、长卷、人物造型等形式,共计一百六十余幅;创作时间为一九七○至一九九七年间,略以所本原著问世次第编列。 * |3 i7 p2 s! ^* T
??中国的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诞于生产劳动,萌于生活记号。如象形、虫书,描摹实物 形状,亦字亦画。溯寻现行众多汉字结构形成过程,也不难发现其对图画抽象的轨迹。世界上唯汉字与绘画,有此天作之合的奇特姻缘。 中国的绘画,与文学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绘画与文学都是独立的艺术创作样式,各具表现特质,然又都是创造美、传播美的活动,相互颇饶沟通。就作者言,多不胜举,如东晋顾恺之,既是画家,又是诗赋作家;唐 代王维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向受称羡;宋代苏轼、黄庭坚等,诗书画俱佳。就作品言,唐宋以来许多诗文名篇,原本就是题画之作,于是题画渐渐成了文学创作的独特题材。不过初时题赞图画的诗文,或另纸书写, 或书于卷一侧空白处,大抵还是各行其道。至明代,始盛行诗书画的拥抱,就是把诗文直接题于画面。作者题诗词章句于画面,藉以渲泄绘画形象所未能尽达的情感胸臆。例如,唐寅的一帧仕女画,因为有了“大都谁不逐炎 凉”的题诗,也便使此画顿增一层耐人咀嚼的深意。自古以诗意、画境为美之极致,而汉字与图画的天然亲缘关系,又使得汉字书法能经线条的抑扬顿挫、字体结构的变化组合,显示其艺术欣赏价值。不妨说,中国书法已具 现代审美意义的抽象绘画艺术特征。精妙的书法,给画面注入了一份别致的灵气。诗书画的有机融合,拓宽了图画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书画的审美意趣。当然,其主体仍还是画。这里有必要话及事情的另一面:历代有些在文 坛颇具影响的作家,并不工于绘画,却爱论画,兴之所至,也喜画上几笔。他们看重于画上书题文辞,有意无意欲以此遮补画之不足。由于忽视绘画表现手段,缺乏敏锐捕捉、生动刻画大千万物形象的绘画能力和艺术个性, 故其所作,图像空泛。古代绘画日趋程式化和概念化倾向的出现,与此种“文人画”的行世不无关系。 3 O; Z( b, B( i3 m! r
??文学作品,无论是抒发情感,演绎故事,还是描写性格,塑造形象,总以表现人物为轴心。人物画在唐宋以 后的画坛上却不占主导地位。古代人物画,强调封建教化功能,所绘多为圣贤忠良、道释神仙造像,其中虽有神采灵动的万功之作,但总体上只是提供让人顶礼膜拜的偶像符号,实在无法满足人们艺术欣赏的需要。此外,表 现仕宦贵族、隐逸之士的力作也不多见,而以下层凡众生活为题材的画卷更是罕见。 ; @! E6 x; h$ `* v+ w7 G4 w" X7 b
??明末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的崛起,给人物画坛带来了清新空气。清初吴伟业题刘源《凌烟阁功臣图》 云:“四十年来谁不朽?北有崔青蚓(崔子忠),南有陈章侯……陈生落魄走酒肆,好摹伧父屠沽流,笑偿王妪钱十万,稗官墨戏行觥筹。”如果说吴氏所咏还算客观,那么刘源对陈老莲的责难,正反映了那种长期来固有的偏见 :“独惜陈章侯精墨妙笔,不以表著忠良,而顾有取于绿林之豪客(指水浒人物),则何为者也?”殊不知陈老莲冲破传统,以其富于创新的妙笔,去表现“伧父屠沽”平民生活,绘画民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拓展人物画的题 材,正是其难能可贵不同凡响之处。
) m2 y( z4 H O" w3 C) y. q& H+ [??上面所言,乃吾编画集时闪过的片断想法。这些问题的全面透彻论述,绝非这里所能承担。中国古典文学名 著,是历经大浪淘沙而光芒四射的艺术瑰宝。画集与之结缘,无疑是沾了不少的光,好比是有了现成题目方向而作文章。集内之作,即表达吾对原著的理解,或者说是以绘画形式演绎的读后感。常言“诗贵含蓄”,诗句若一览 无余,不如无诗;然若无诗,也便失却含蓄的载体。诗画一理,画虽较诗更为直观形象,同样亦尚含蓄耐看。古典文学名著拥有广泛读者,而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联想千差万别。吾之“读后感”,既欲发 表自己体会,又不妨碍观者的各自理解和想象,是为一难。古典名著所写的时代生活,毕竟距今遥远,如何恰当把握再现原著精神,又为一难。囿于自身素养底蕴,只能力求忠于原著,尽心勉力而为。画集中,或有持萤烛象得首失尾之弊,尚祈读者教正。
( m2 s/ H5 p [. N( x6 l; z/ y4 q# `5 y1 ?
==================================================
( I1 r Q- J9 b" t% l/ i
) R" C0 N; J. J! a ?3 h无可替代的红楼梦~~~~~~不用介绍了吧~~~~~~
# G5 H. \' m5 T' `, ] ^* Q4 r7 b7 C* \# M5 D0 u% p3 C, M% F
作者的国画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次虚实线条感觉都非常到位,画面感比早些的要好些。不过个人认为这套插画太忠于连续剧的内容了没怎么有根据原著发挥,也许是那个年代对连续剧的认可程度太高所以不容易接受新的想法和表现???
8 y& K& b- C! |" X
0 a6 a3 n* S" f5 d# y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5 n7 n9 Z( o% m2 K7 _
! l9 P- z- J: I4 r7 W
6 o8 k8 v0 ?) p# n$ C2 n2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