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t* K/ j# v+ s4 o( h( A( J快一年没写车轱辘话了。写了<再看曹雪芹>后,本想继续介绍那几个有趣的红学之争,在说过胡适和他的弟子周汝昌的是非恩怨后,回过头来看看胡适和他的老板,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间的研红是非,没想竟一拖再拖!多谢老飘几周前给我下了个哀的美敦书,威胁再不写车轱辘话,就不再看我写的杂七杂八的东东了。老飘是不能得罪,也不敢得罪滴。看看网上人多势众的拥飘派就知道为什么了----派系左中右,人脉老中青,再加个男女通吃,成飘门大院的对联了。不像江上一郎,几个月前,写篇文章就有人开骂;上海人,回嘴时连个脏字都说不出来,唉,poor guy。
" p# p! _% X1 I" x2 {6 Y% b& j; S; q3 f" k
开个玩笑,两位大侠海涵,书归正传。
* c& h* O1 o" l) W M6 e/ O
7 f9 [9 H. z% }6 H8 c八、九十年前,蔡元培是北大的校长,是中国新法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家。他的建校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倡百家争鸣。他的百家争鸣可是动真格的,不像几十年后天天在嘴皮子上喊的那种。他网络了当时的社会名流到北大当教授,除了以国学擅长的老式学者外,新型的各类学者,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梁漱溟、徐悲鸿、鲁迅等各色人才都到北大任教。这些人才中,就有从海外灌了一肚子洋墨水的胡适胡博士。
. |0 E0 H9 z0 ~- T# S8 H7 G- n! I( D
胡博士在美国师从杜威的实证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注重实证,他的名言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说:“我这几年做的讲学文章。。。。,唯一的目的是注重学问思想的方法。故这些文章,无论是讲实验主义,是考证小说,是研究一个字的文法,都可以说是方法论的文章”,也就是以实证为核心。。他把这种方法论,带入《红楼梦》的研究,就和当时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红学,发生了冲突。而蔡元培,这位前清的翰林鸿儒,正是持有传统红学研究方法的典型。
3 ?: B# W2 d# r0 w$ v8 p4 ^
2 U: G, O9 k3 T$ A: M( c( O' l# L蔡元培写过一本红学研究的书,名为《石头记索隐》,我认真习读过。从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方法,我不敢相信作为大家的蔡元培,真会把红楼梦附会成那个样子。但一百多年前,人们从一部小说中,能联想的就是这个故事从何而来,说的是谁家的事,在微言的后面,隐藏了什么历史大事件。蔡元培并没有跳出传统的对古典小说的认识:附会和索隐,他从政治角度索隐,得出了一大串《红楼梦》影射的人物和事件。几个例子是:“红”字隐“朱”,吊明亡也;宝玉隐康熙废太子;黛玉隐朱彝尊;宝钗隐高士奇等,人物和故事都是有关明末清初的民族斗争,政治斗争,权力斗争。" I5 {- _( I7 |% q% F- b7 ] a' o
' q n& D7 V0 n0 W+ s9 g+ w蔡元培的观点有他存在的理由。小说的素材,只要不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就一定是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的反映。《红楼梦》以前的几部著名小说,都是以历史故事为原本的,确切地说,都是历史小说,也都是政治小说。尽管《红楼梦》开篇就说它是一篇不知何朝,不涉今人的假语村言,其实给读者的印象是欲盖弥彰。不可能嘛,他曹雪芹不可能空想出那么多的故事,不可能知道那么多的细节,一定是有来源的。于是,从《红楼梦》一开始流传,对故事的索引就没中断过。贯顺治到乾隆四朝,董小宛,纳兰父子,军机大臣傅恒,故事一个接一个,越说越像,越猜越多。到蔡元培这儿,直接猜出小说来自康、熙儿子和反清复明的正源,也不是出格的事。
1 }5 k3 p* z, B2 k+ k% f& {. _
: a+ `* ]+ L9 t3 P$ h胡适是掌握了新型文学评论和研究方法的第一人。在他那部用新方法考证《红楼梦》的开山之作《红楼梦考证》一开头,就明确地指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路。。。他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这里,胡适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考证《红楼梦》,要从考定著者,时代,版本着手,反对去猜“笨迷”。“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无疑,胡适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即考证方法,代表了红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1 o v3 n! p' i/ E
' r9 a; C/ T* J. V经过考证,他得到几个重要结论:
: V/ h: C, [# A& O3 k* k) P1 x# a- R2 i: @
1。明确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 ~. n$ T" h, p( F1 @2。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后改为孙子);
% B; e. @- H+ q4 Z) K, \3 C c0 z3。曹雪芹晚年贫困,《红楼梦》是部未完的著作;( w( e" w: K6 ~& R& P% l. H( m
4。明确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作;; n5 M& Y! B" s Z: ^. j6 B
5。 最重要的结论:“《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是曹家的故事。5 \. j/ C+ M, q: ^6 j6 d
, o- F8 C6 u/ w1 \5 F& N$ X这几个结论相对比蔡元培等老红学家的索隐,确确实实是极大的进步,也是把红楼梦研究上升为科学的首次开拓。争论到后来,随着一些重要文史资料的发现,胡适以实物为证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胜过了蔡元培以猜想和附会为主的索隐,控制了红学研究的语话权,使红学研究的方向彻底改变,形成了了新格局。因此,人们称胡适及他的同道、弟子们为新红学派,而改称胡适以前的所有红学门派为旧红学。八十多年以后,占据红学研究主流的依旧是由胡适奠基的新红学派。
( C: f; I- h3 W
1 [8 t# @, C; P+ [5 A从这场文学争论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科学的研究考证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更可以看到真正学者们的风采。蔡元培比胡适大十几岁,是胡的前辈,又是老板。胡适并未因此放弃对蔡元赔的批评,但批评只在学术范围之内,分析中肯,文字温和,唯一用过的一个讽刺性的字眼是“笨谜”,还不是特指蔡元培的。而蔡元陪的反应更是让人高山仰止:从未用过自己的职权和声望,来制止胡适的批评,蔡元培可是当时学界公认的大师和泰斗啊!而且还是胡适的校长,他若说句,你观点和我不合,你别再这儿玩了,胡适大概只有喝西北风的份了。胡适晚年回忆到这段争论时说“当年蔡先生的《红楼梦索隐》,我曾说了许多批评的话。那时蔡先生当校长,我当教授,但他并不生气,他有这种雅量。”
) C2 q! X, y$ p7 z5 [2 r, s4 b! c- a. a( B" ?& N% u+ J2 b" }4 S0 ^ v# t
就是这种坦诚和宽容的雅量,造就和保持了中国红学界百花争鸣几十年的风气。就在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公开发表之后,蔡元培就胡文写过一封信给胡适,我愿把它与红学争论有关的部分,誊抄在此,让我们来欣赏先贤们的风采,也给自己做个镜子。
# g5 s8 z: n8 Q/ z Z! u4 f5 O' \- u- w; X! Q% Y# u+ @( w
“适之先生大鉴:% C' {! x3 J" ?" h- g/ I
' n# `- c1 a- [4 a承赐大著《胡适文存》四册,拜领,谢谢!虽未遑即全读,亟检《红楼梦考证》读之,材料更增,排比亦更顺矣。弟对于“附会”之辨,须俟出院后始能为之。公所觅而未得之《四松堂集》与《懋斋诗抄》,似可托人向晚晴移诗社。一询。弟如有便,亦当询之。
% ]& N8 m8 H# j* D1 x, Y, [
/ t% k! v1 ^3 S4 A5 |。。。。。。+ K r) k- E% P( Y9 U5 }0 m: l3 k
; W8 A7 E4 g2 C& k Z
并祝新年大吉!
" f) n/ H+ J8 G5 O8 ^: `
8 Q; j* c9 \; E7 J" i弟蔡元培敬启”' K7 |, H/ ?8 }3 x" o( W' E6 P# V
6 e" ]! v3 z% W) n( R8 `% U0 L
《四松堂集》与《懋斋诗抄》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史料,在蔡元培的协助下,胡适最终找到了。新资料增添了批判蔡说的证据,依蔡的学识,不会预先猜不到,但他却不徇私而不宣。没有这种气度,如何能被称为泰斗!
4 p& z# z8 M! x. Y
; J* v/ X, ~% @" L5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