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4|回复: 0

金刚经说什么(28)-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9 07: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 c; @( e  D: k% y7 A

* |$ M0 z7 ]+ O& ]7 h  A1 s【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 `- h$ O) K+ u
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
* C- J% P6 v: w8 O7 \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 r& r/ y- V' |' ^3 x, s7 z* m
德。】
7 J* a0 A% x5 |7 r3 S6 }& r; g1 `, F/ L4 w+ [5 L
    愛布施的菩薩2 F) J! U" L' H1 u5 H( ^3 a0 y
' W2 K% ?/ u$ A  L! C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0 ?; ^* S, A) K, N3 g9 u, Z
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0 Y, q+ O: Y) q. g

3 p" _8 I' h9 {  A: o0 K+ F) ^  金剛經另外有一個特點,除了教授法特殊以外,還有個特點,就是佛善於推銷﹔就
0 A2 @' g* S. h. ^2 \: o像西門町百貨公司的推銷員一樣,自己在那邊吹喇巴就賣起來。當年在上海、杭州、山& }+ n1 o8 C2 T* h, d. I  n$ c
東青島,經常看到賣梨膏糖的,手裡拉個洋琴,一邊唱:小孩子吃了我的糖啊,讀書考9 l  M% n* y" n$ f5 r* W: g
得好呀,老年人吃了我的糖呀,永遠長生不老呀,女人吃了我的糖,又是青春又美麗呀) U& G& o" p! }9 j2 m
……我們看了金剛經啊,就覺得佛在賣梨膏糖,他說不了幾句,就是這個功德怎麼樣,
: o7 E$ Y& G+ l2 l/ g那個功德又怎麼樣﹔等到你相信了它的功德,他又把功德推翻了,這是佛的教授法。
. u0 y) L5 A; x& X' R  但是我們要留意,這本經一講到重要的地方,他就吩咐須菩提說,這個經功德怎麼
* v5 W' x! I0 L2 F6 v" H, N( z大。前面幾次就是講本經的功德,受持讀誦,功德都非常大。到了這一段,他又告訴須+ K2 U& w. O7 t
菩提,大乘菩薩們的布施,不是前面兩次所說的一般人們的七寶布施。我們在座的人,
9 P6 F' S" Q! a% R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等於憲法規定年滿十八歲的國民,都具
& c; x4 K# m$ P# L備當選任何公務的資格一樣。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 I; \* H3 X% ?: f& e7 K- m
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
4 X& n+ [# d- @( y" |7 I/ c  所以大家可以大膽的承認,自己就是菩薩。以菩薩戒來說,自殺是不準許的,連自" H3 s4 {1 q. V; p  a( ]1 |
己故意破壞自己的身體,也是犯菩薩戒的,等於出佛身上血。因為這個身體是菩薩身,
1 G" c9 B; ?5 p7 y& M不能隨便破壞。由此我們了解,曾子在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
3 u; X- \( C# @8 t- u傷。」是同樣的道理。孔子也告誡,「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明知道是危險的牆邊,2 V6 J# m4 B4 H4 s) Z9 I/ Y
偏要拿身體去靠,這就是不孝。拿佛法來講,也是犯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不屬於你
. {; y6 b: M  J% X! z0 U3 n的,悟道以後,這個肉身就是肉身菩薩﹔換句話說,就是菩薩的肉身﹔菩薩就是得道的
, {' f+ x! b) H. `4 n) \; D人,有道德的人。6 v1 T2 [4 v, m) x$ Q+ U3 ~  T
  現在說到菩薩要來布施,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這一點我  o4 }) i+ }+ S7 x5 l9 t
們特別要注意。在佛的戒律上看到許多地方,佛帶領一般弟子修行,學生中有眼睛看不
4 j' k' e' C. D. O3 D6 w見的,佛幫忙他做事情,那些弟子說,你老人家怎麼還來幫忙呢﹖他說我也是要培養功
- I: s2 c) a6 O9 l# z  b. j德,他說一個人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
, H( m# y( u! g8 B) x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崇高偉大,好像功德圓滿了,那就算成了佛,也已經+ v& U+ F$ i- f1 o3 T+ \7 Q8 u% P& z
不值錢了﹔這種佛我們可以把他拉下來。所以佛的偉大也就在此,他永遠不斷的以身作" u: a* S6 ^6 G5 |% S. }. E
則,不斷的善行培養功德。一切菩薩修持善果,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
* [% K3 h6 l! m  譬如當年我所參學的那些前輩大師們,尤其在西康西藏,看到的好幾位活佛,他們& V# }8 s6 v6 h, Y( h! F: e7 f
有很多弟子,自己卻很辛苦出來化緣,供養弟子們。這些弟子們在那裡很舒服,在那裡
: g. i3 t1 j! T閉關的閉關,修行的修行。有時候一個地方經常維持四十個修行的學生。0 Q% d- t. k( ?
  我們看禪宗的語錄,牛頭融禪師沒有悟道以前,在牛頭山入定﹔入定的時候,天人
$ @- z" c+ X" Z8 ?7 c送食,吃飯也不須要自己做,到時間自然有天女來送食。又有百鳥銜花供養,當時還沒- h) ~$ K5 b% I
有悟道,只是入定而已。後來悟道以後,自己就不入定了,其實他都在定中。所以不在4 n  u/ d( Z9 q% g6 }3 i$ G4 g
山上打坐,下來辦教育,帶領了很多人修持,通常有五百人跟他學。而他每天要走幾十
" Q8 G! N5 }( D/ k4 q$ ^裡路來回,背米,挑米,古代交通不便,米挑來給學生們吃,給徒弟們吃。- p5 F$ A+ p  n
  所以看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曉得真正的學佛,要在行為上注意。一般學佛的人觀念
) n7 a' H# x. z2 T& m錯誤,認為學佛可以偷懶,可以躲避,以為在學佛,萬事不管。這完全是錯誤的態度,
" X1 f; D% C' @" M6 n不但不夠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為都算錯誤的。這是因為我們看到金剛經上提出來,: Y  Z. S  G1 z/ @0 `7 j
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七寶持用布施,而談到大乘菩薩們的發心。
9 g- T0 I& V( |
) f2 G) w# f" C    一切法無我
+ w% }$ ~. i, v) g$ ^5 U3 m, g( v4 Q6 Z5 J/ P) d( L! W
  菩薩們用充滿恆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已經
6 j4 z5 ^. [) W5 d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甚# j" w6 h2 I& d/ z+ |& z# D
麼呢﹖「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一個真正
' p+ ^0 X4 I0 k3 h" f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這是由般若經講唯識「一切法無自性」而來. m( J1 J5 j2 N, P" V: X
的,這一點需特別注意。尤其一般青年同學們研究法相,聽過唯識的,特別注意。% c7 ^9 Q7 i8 x, ~/ S
  後代講唯識學常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把唯識學的一切法無自性的「性」字,同
/ R+ b* c' ?, m: e0 w# r4 a禪宗明心見性的「性」,當作是一回事,把觀念拉在一起。這可以說是毀謗,也可以說
1 `6 i9 L5 U4 Y  {% D$ R* k+ o" \是愚蠢無知。這些人由於對見「性」一字的誤解,因而大罵華嚴宗,天台宗,禪宗等性4 N% t5 N1 b9 c' z
宗的理論,認為明心見性可以成佛屬於外道,算是真常唯心論,認為是有個東西﹔佛法2 D4 t, V% A4 W5 t4 \
本來講空,怎麼有個東西呢﹖* u) R8 a3 k. k  M: \
  我們先要知道,佛經常有心與性兩個字,是要特別小心注意的。譬如金剛經說過去
, l- |9 p+ ?6 r# B* R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字是借用的,是講我們意識思想
( U) e! ]5 a3 ^0 w, e& b活動的第六意識的這個心,也是心理作用這個心。
4 C+ ^4 J! T5 K) U8 j  有時候講的心純屬一個代號,代表了本體,實相般若那個境界。形而上那個體,有
: [9 c- X7 L% @7 W時用心來做代號,有時用性做代號。這是因為過去我們翻譯的工具上,遭遇用字困難的" U, l: u& y! V+ E- G; a3 D2 Y
問題,必須要了解。而唯識所講的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
2 k# \% K8 M) N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性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
# {+ p. @1 D  z% }: a  譬如我們剛才講天氣很悶熱,過一會下雨了。但是每一滴雨無自性,雨下來,碰到
; k) A$ U9 u  t8 B- L) G/ m土地就流失了。千千萬萬點雨下到大海,下到大地,凝結起來又返本還原,所以它無單
- E+ ~8 R6 A+ e9 B8 q( V獨存在的自性。那麼你說,雨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最後歸到一個水性對不對﹖也錯了。! ?( W" y0 A+ ?' n2 P! a
因為地、水、火、風也是一切法無自性,非空非有,不斷不常﹔所以佛法的最高處就在
2 i, F# o- u' @. N. [! O這個地方。我們一般研究佛學的教義教理,都容易走上或錯解取義,或斷章取義的岐路。
4 m' h. Y3 }  m3 l8 c+ U這一點要特別小心注意。( _& U, g6 e7 `) P* d' Y
  我們現在提出來,唯識宗所講一切法無自性,也就是般若宗金剛經這裡所講,「一
( A" n  \/ F6 e( U9 `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兩個是同一道理,只是不同表達的方法而已。所謂一切法,包括" u- D+ G. i7 a) s$ D4 e
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 s7 g9 b- l- Y) h: X6 ]2 S$ a# V
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並沒有0 j6 a1 G: o7 _, W) A  \  S4 W  f
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只有告訴你無我。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那是你的事了。
! S- X" ~  s) a4 `6 j+ n8 w  我們研究金剛經從開始到這裡,它只有遮法,是教育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方法擋起
- r1 A. G- x# r1 \' S$ K- W5 `來,否定了你,但是他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沒有說甚麼才是對。他沒有承認你,或
" C1 ^* z/ {% E/ E8 E, ]& o! ]肯定你那一個才是對,要怎麼樣來肯定。一切法無我,到了這個境界,懸崖撒手自肯承, l/ }2 Z' S1 D- h+ a
當,要你自悟、自證、自肯。
; H) Y0 }/ r' l4 T; R  關於自肯自證的問題,我們要談到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的事。印度當時還是聯邦政# B! G$ n. ^5 a1 P( ~9 `
府,幾十個國家,外加多種的外道,為了爭辯一個佛法哲學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大  P2 u" ]+ k4 J, r( g
家立了契約,失敗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師們已經沒法辯論時,剛好碰到玄奘法師去
# \" ^/ x9 @! \5 D- ?) O# S了,聽說這個中國和尚學生智慧很高,就請他做評判。玄奘那時還很年輕,就上高台主# Z( V" C7 T0 p
持,最後的問題是,既然證到了佛法,最後到達無我相,有一個相也不對,有一個知也
/ V5 F9 _1 D% @4 c0 ~: o, C9 u不對,那麼如何叫做證得呢﹖怎麼可以證明已經得道了呢﹖玄奘法師就講了一句名言:2 ?6 d8 N1 _8 R! s5 H! O1 L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事情就此做了結論,也保持住了印度當時的佛教。- u/ J7 Y$ A  t% u
  所以這個自證的部分,等於人喝水一樣,是涼是熱,只有你自己知道﹔告訴你,你
! j/ ]5 L$ j; o+ X8 ^& l" [6 z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妙,不過如果現在再做科學論辯的話,這個問題還有問題,
2 F; l1 M) f" }+ H0 M1 |2 H( N這裡暫時不多作討論。所以一個人知道一切法無我後,遮住了以後,既沒有說無我就是
5 o) {! p, l+ A! S+ i1 [) X. S空,也沒有說無我以後有個真我,我們不要隨便給它加上。像這種地方,般若智慧的成
3 [5 H5 e9 F+ P. V( C就是要自己參的。  R4 Z/ p6 O& x8 e' _
. C6 {- [* f- `( s
    定與忍% n; p0 D# u6 [
; [2 }5 B9 F9 k8 U# }. v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
3 W8 L1 G8 y' h6 I* \6 p持裡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範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
  T+ l: V0 N2 p! e  D$ i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
8 q% x2 |- n# J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於大乘的佛法,
/ d  i/ M% [" H6 ]$ G  g7 z! ]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 V/ M2 w+ \/ h/ {- P* j' [: D& ^
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 v) d/ I2 E) r% Z  H* _9 o8 N1 @
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x2 ^/ G6 L( r9 _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
8 H0 c/ ^6 w. D3 o0 s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
* a+ w* y7 ~; R2 L, Y1 r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
! N: ^) b; }5 e# J7 ~* P0 T8 ~: R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
* Z8 V* m* v- ^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 S+ Z. s3 q: e$ b  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
# E) l: D/ g+ p- O; a& O# e* c0 W' Z$ t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甚麼境界﹖大家要研究" [3 {8 H5 T7 V+ y8 {; l  j
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禪,或者讀了
) U$ g1 i, D' M. u( A5 p8 o! q) L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 Y5 ~- M$ T( C1 u
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於忍還是得成於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 A' C- [5 ?" l6 l8 L8 Z
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
' `7 e+ J: `, s" ?, G樣都擺在這裡。( Z. h" [/ @) u; }( O+ Z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
! m. E/ [/ C0 x9 G; M! n+ \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4 _% v( c3 D# B& y- `1 o
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 A" }$ F' {# p- q/ I! p
之一。" d0 F( c- K2 R; d! ]
  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
3 m+ N% {6 X* n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甚麼境界,其實佛說過8 V4 d' a( A# T8 p. y
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 Z# ^" I+ z; s/ c& q/ f
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 c, p6 l7 D1 B) b9 \, A. l% _; N' \
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 I# a6 I5 d1 ]9 @; L! K
  像這裡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在
3 v' I+ d! a/ s; B; S) D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所以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
# m, x4 z! y+ \/ v- I" ?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裡,有說法堂,有講經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裡大和尚上堂,7 D/ f9 m8 `3 w
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 d$ r4 A8 i0 u1 K; I% {% D1 i1 ~! D
叫說法。
( v* Y! b& @- w: X6 ], |. p# Z- ?. ^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  g; _) g4 }% N# B8 w  C
說到這裡我們再舉一個禪宗公案來說明。
' z+ F7 \; D* }0 W' P. w: R& E  c+ J/ D2 a+ |
    張拙的故事
( y& _% j& O" F) a/ W% \. o! J; t! b5 P: z2 R+ _8 e
  唐末五代的時候,禪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禪師問道,禪師問他
4 C9 r& D/ C4 J  e$ ?+ R" |叫甚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禪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那裡來個拙呀!他就悟道
* i+ n. A8 Q/ G5 d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在找找看他悟個甚麼﹖他悟得一2 F1 y0 j$ K- w* @6 z, n
切法無我了嘛!得成於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 A( p8 G; f( n6 W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聖含靈共一家* Q5 d# o' t, E5 Z- {2 I7 a, b
    一念不生全體現  六根才動被雲遮) `  v/ ^9 g3 m2 E. p; i4 U
    斷除煩惱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9 m0 B+ M7 r  X% S$ ~    隨順世緣無掛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Q+ I+ Q" ~% G5 h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眾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
5 X8 H3 m2 Z- p: v' Q' S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7 S- Z  ]3 P& M- ?
切眾生與佛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 I0 R- o  y9 S4 D. R. o- X5 e
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 {6 s  @+ z+ O5 H5 c
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為
* w. Q' \9 f. D6 o( W2 F5 Z% Y1 x一念不生了,以為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甚麼是一念不生
& z6 i# K6 h5 }" F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
! E+ N( M. y2 S- h" s. v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
1 V6 N5 u% a# B4 _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住。" F, I" R( o, I+ V1 Q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7 ?/ w5 y) Q2 c' E, B' Y& f
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9 f4 k/ m8 d, i) s
智。" I0 d& x, b1 M  ]( w4 Z
  「斷除煩惱重增病」,為甚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
; t8 c' v2 Z* a" \" v* L/ c& U& v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
' N+ l) C5 @( n; f* ?  X- `6 B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病。- P: D- A; V: r5 H& W8 ]9 M, W8 N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  @$ c0 o' K5 x7 r, v2 a; O. Q
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6 `. s7 L" U1 ?( h9 L, N
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
. ?. m0 k6 T# a% U2 W1 v. v0 `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 g0 I* ^: X6 ~+ W; H  「隨順世緣無掛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禪宗祖師講,真正悟了% ?% t3 t5 _" B9 l/ R: Q
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 c3 K* I1 q( N- l5 K- \5 i
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 T4 Y7 I' J3 _& [: a) l8 L" |6 L' p
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罣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 ]2 |* n+ f% e% ]+ x7 q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甚麼了不起,涅槃也
; ]* `) V) P9 P) k) S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
6 j- U$ r4 ~% Z! ^2 ?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道理。" `( y* T$ s! K) W

# F% L  h  {7 k: m$ b6 U% J    有求就有住嗎
( \. h# V9 x+ }. }& P- _
8 q* f, f: P* u& |$ u! s【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B; t$ J: [, I" F, C% L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s" N- c4 J: A7 v" P. e7 ]: J
5 p; |, w0 s* w+ x5 }/ Y1 w. N8 v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為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
1 ~- ~4 C8 S' y- ~. ^. o4 `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為,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
7 @. _! z8 }, `0 \4 D7 ~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 g+ T" C* V1 Y( d
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他說,為甚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
1 j3 Y8 o! B6 I7 X( w: j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
9 o8 b* i( {6 Y" G  U8 H0 K7 B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甚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為甚
3 j6 O+ B' S# v6 u麼菩薩不受福德嗎﹖8 o* F8 a# B3 C: h* b- t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 y! b2 F/ \  J: n6 r7 u# t% n
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
* ?& r7 ~& ]: T  Z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
# _3 Y7 w- i, y/ x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
2 J+ @6 g, w, S% E) W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5 Z- Z* E2 @0 J: `% i% M9 S
說:' W0 V4 a8 @" X" l9 L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 G( o# h& V8 k6 ^3 M" m
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
$ `' z( c' K: a! f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 w% C6 _  \9 Y- Q
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 q" G5 {$ R9 [% \2 n8 D$ W& A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 c5 {8 Q( E6 M" X! ~
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
" ^- i( ~" o, _7 A我們結論的偈子:; j3 U9 w/ ]6 d+ z9 t

3 ], Y8 J; t; ?    第二十八品偈頌
" ^  m' m7 ^3 ]/ g2 k% P+ K9 H3 E: T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 ]# [: b7 V. D8 v% I% R4 |+ |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論功勳- p; \; \6 T4 w) r. g+ p8 ^4 Y

0 {* l( G9 s' r8 i: j+ K7 B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
! Q2 ^0 s; s0 X" I' E7 D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3 g& E5 n0 v9 F/ G' v  P2 H" E4 W
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三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3 }; w, \3 ^3 k. m
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1 Q+ e9 H/ E5 j- I: Y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 p1 w: Y3 \( }; L  k
都自清淨了。甚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 }9 T  \' e- C' _5 F
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 G, C# p$ K- A1 O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 U% B$ \* U$ o4 f
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0 b) x  I/ L1 G6 O7 U
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
6 J7 S5 h8 l% N' Z, r' H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2 Y! B/ m! V3 n% t# Q: H0 d0 E0 P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
& {  n# Z+ x7 z) b( U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
& o; L/ c! o( V' J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
; }2 I- n' M# v% ?% A' J8 ^/ r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