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狸猫 于 2009-11-7 20:23 编辑 ) C7 l) V1 ?' R- _/ {9 {
! H5 R2 x( N- W
在談論板橋的篆刻之前,先總體上大概說一說篆刻。
! K" Q0 J, E: n" U2 W) W9 d; b
' N: I: K" ^0 V/ K篆刻的歷史可以從戰國的璽印開始算起。當時印章是作為身份標志,如同今天的簽名,并非當作藝術品。無論私人印章還是官方印章,統稱為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才規定無論官印私印都只能叫做印,皇上的印才能叫鉨,後來因皇上的鉨用玉制成,所以又造了一個“璽”字。
6 r( W1 E1 r5 l0 u3 E, |: D% m! A/ [4 y, T
篆刻和書法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利用漢字的美感來表達創作者的內心世界,不同之處在于篆刻的表達空間很小,一般也就是一寸見方,即使皇上的玉璽也不過半尺見方。很小的篆刻作品甚至也就是一厘米見方。字數也很有限,少則一兩個字,多則七八個字,當然有些用較大的印料刻一首詩,也不過二三十個字。由于空間有限,篆刻的整體感更強,字與字之間的配合顯得尤其重要。, }( N/ `, W& H5 [$ |" D% G
* z% U/ x9 B0 K) m) T" R( u+ d大體上篆刻可以根據印文的成形方式分為白文(陰文,如“天都”)和朱文(陽文,如下面的“通達”),個別也有兩種方式都用的(如下面一個日本人的印章“沢井秀明”)。
& }) i3 B" ?2 v9 L, |0 k& h3 }4 G/ R
4 x& `7 q' ^$ H# V5 y; O
; @+ ?8 i3 e `8 b! L8 B
+ Q! [4 w% d4 z8 \ Q' F$ y天都 通達 沢井秀明" t/ ^$ g* U$ e. V5 r. N
, u. [$ ~0 |4 q# E8 |, ?
; y+ m6 b9 s3 t) Y9 m2 g9 q總體來說,白文印比較容易把握,我認為板橋的“天都”是一個很好的作品,筆畫較多的都字占了大約六成寬度,天字只占四成。這樣可以使得整個印上筆畫分布較均勻,達到整體的平衡感。印面的一些殘破往往是有意為之,一般是用這種手法模擬古印,表現一種滄桑感。板橋的朱文印“通達”也很好,兩個字都是走之旁,為了避免重復而顯得呆板,達字的走之旁用了篆書的簡化形。不過這兩個印的共同問題是顏色不夠鮮艷,可能是印泥的問題,也可能是照相機的問題。像這樣的作品,也許用掃描器轉化成數碼照片更好。後面的沢井秀明印,顏色看起來就鮮艷多了。鮮艷與否只是一個方面,有些印文不適合于鮮艷,但是一定要厚實清晰,板橋的印章照片顯然效果差一些。
( ?6 D. p: a( v
# u- F- z; w+ V這個日本人的印章,是我為了舉例子在網上找到的,和板橋沒有直接關系。這個印章的顏色看來就好多了,效果也清晰多了。這種朱文白文兼用的篆刻,也是為了照顧整體布局。跟另外三個字相比,井字是一個刺猬,怎么也不可能跟其他三個字緊密起來,所以用這樣的方法,看起來既協調又有變化。% F% X; V [) e3 \, f
# ^% \4 i0 w: `; J: m4 T4 ]順便說說篆刻的字體。其實上至甲骨文,下至小篆都可以入印。漢印往往用的是一種叫做“繆篆”的字體,實際上是小篆為適應印章而產生的變體。金文適合產生古樸自然的效果,小篆則適合制造工整清秀的效果,如何采用,可以靈活掌握,沒有一定之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