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6|回复: 6

金刚经说什么(前言)-南怀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 04: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剛經說甚麼
3 ^2 @9 K. W/ {: g. k6 P
9 m3 c& _6 {! B' W
南懷瑾  講
6 [: s. ?: Y) M" q
& o/ q6 J" q' B# ^8 I    1 Q5 S, O. ^8 b3 H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 @0 a( W5 b# i' q* p+ C# Z5 F$ ^; |1 ]6 Q: ?% M
  今天要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
3 b0 [( F, g! @# l/ ?7 q% z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h( ~2 W8 E# K) y% c
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
" P4 B* g+ f% H; M+ \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 A& ?  \  T, q" t6 h% ?2 C+ p
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
: }# a2 c, ?! n6 [* f2 c7 `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5 [( Z' ?8 U8 a1 h. G+ b
不同而已。
% a& G. y  H. ~! L7 ]" [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 U% I" W  v& u( F4 y
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3 `* a% A% u. _% Q- F
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6 `" k  r1 `5 w. q8 T
觀念意識裡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才會
2 {; P; m- Z0 R7 |+ C% \* @- t得益。' _" }! e4 Y$ }  h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 e" q1 W9 p2 i) q) v6 \) d
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甚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 z! J0 E3 u0 ?% {( |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現在) {4 f* _; s; t* T. ^% p
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
" n) V( K7 g' f/ R4 L' u: ?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3 r+ P5 Y% T$ ^! W
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 w) D5 j/ t0 W7 q- j, S) {
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注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 X" i9 m) X# W5 @1 W
也是這個原因。4 m/ \% s1 r2 e$ q, \" {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0 R) Z, o/ g* C
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
" c8 ]! Y% S8 s& H7 G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
: @1 H& ~/ @" p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
. k" \/ Z6 _4 ]( }5 P/ s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_8 ?! k0 o$ {9 @7 L; Q: ?+ K) E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 g5 F6 J( a4 `+ n' F4 `
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
9 }9 v0 F% c% S. ~. n3 W5 R般若。+ ?5 h- a' b8 }1 m
% U4 k* i9 Q3 _3 E& z
    實相般若+ N0 ]6 G" W2 L+ e4 C$ C
, |9 i4 n/ F' m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5 k/ Y  i8 G; M5 C7 L
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
6 U8 C' L$ J2 s/ m5 r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 I+ s; y- Q7 L: f3 |
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 y( k. o+ X5 Z  Z* Y
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8 C$ w/ ?4 B# ?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 x3 h. A- O$ q
想道是甚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8 i# g6 q$ {! i# n, q0 C+ o
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4 z. T( i. D' m+ G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3 f0 j3 Y; g& i7 L5 N/ Z3 \
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裡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 T: ^- ?/ d$ ^: Z& N7 E" u8 Q0 o" m
佛,腦子裡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
, A9 n9 n9 @% Z; ?  j9 i3 T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 K: i' L: @* W# m7 O
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 C' I& [. d# G& K  p6 j7 X& j
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
7 p* F: j* V, Y9 {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
& j4 ~- L& |4 W8 N* D8 M/ G% ~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I1 c' U/ L: t9 o3 V
# ?! |0 ~& s( W  E
    境界般若! h5 ^4 S2 {; @, _
% P6 z# N9 e7 a; z. v2 m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 n' d' [$ B# H
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難1 D! ^8 K. @+ s1 p" A2 G
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
" x- E  R8 R1 _' w9 p' Y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裡,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
4 D' c/ k3 Q6 P5 ]0 w8 L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3 B/ s8 x/ e) q" X; u; c/ r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
: c2 o4 A$ K( V) n- u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的- b* U  c  c% s6 x
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裡無雲萬裡天。
2 \& f5 t4 }/ ^$ X2 |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5 D) n8 T  H( _& l2 \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裡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7 @8 E% |/ V" |: z
豎拳頭」。+ ^( C3 i8 Y* V6 p# `1 D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0 T* ^. Q9 g" X% v
道,甚麼都空掉,甚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
! W' h$ Z/ _5 B4 t4 Y3 U: j; h3 D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 k3 E( D  B8 u% I. |
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
4 o' @# l8 m% O) Q" t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0 R9 d( I; t3 V
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6 o" F. F, e3 W9 t
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
& Z. y/ l$ d9 m! d% Z2 t( S& D會,不可以言傳。' t- i4 o8 S6 [4 v; i' [* V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
! n2 G7 Q% h. F3 B( d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 ~, y9 ^% l9 t  l& V2 ~0 e; K' V: m5 r
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4 _: ~" X" X8 q; g( I
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
4 k8 \- T4 p! h5 ~2 b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
) ~% r: K' f: Y* S/ B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8 j: Z2 n5 v; n$ n, e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甚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
. h; g& @- ~2 m' m: ~5 W) t/ g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B  U, g7 v( v  Z" p3 Q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 _+ g% T8 ]# |
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
8 P9 G# b$ {& W. W& C. q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7 E& i3 J  q, W8 H7 G
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 L  r0 `4 N, E  G/ r  ?2 Y5 D
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 d. U! s: i# i& a
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w/ Y( Q' n* V7 ^% B
, p$ g) X. W" I" o& C1 F8 h
    文字般若* v+ V* g4 B# @2 W1 ?/ H: a1 r

8 N0 t7 o0 E5 Q. ^3 i1 T  我們曉得,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
" y( e, o: G$ v6 T' y3 z就變成了文字。中國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叫做中文,英語系統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是英
0 L: N/ y. o1 D! |: J" a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們的思想、言語的記號。文字有它的境界,我) R# U: x! S" R) ^1 R% @
們大家都讀過書,都認得字,可是很少有人變成真正的文學家﹔因為優美的句子出不來,
$ ?4 p& ]  N. Q沒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語成章,話一講出來就是文章,每一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5 x: i" e. X/ b: D
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3 n# @! s4 A" A% h3 ^+ g  金剛經在中國,為甚麼那麼吃得開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譯了很
7 j' k. q$ g) m- J, n  O( X3 J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調,形成了中國
. v+ c/ v9 N1 M6 U4 r0 G2 u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此外還有維摩經的文字,也都很特別,是另/ C% z( @1 q! F2 k3 C
創一格的文字意境。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
! L0 T! @+ j, J: a$ G' L4 A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 j4 i. F% f. ^9 p$ E  所以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
. ^# i+ X8 E( O9 c& J# H9 S2 b6 E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 D( r  {: `+ D, M; j9 P" v
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
# n: q; Y" d' N8 C! X
* y8 k7 i6 ^9 k1 m; P' s+ ]    少時學語苦難圓  只道功夫半未全: n. h% j& f( s* e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 Q  n9 l: E7 q: ?8 j) j+ r# L: U; ~1 z) m1 p( n3 y
  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
5 W2 l3 N0 U7 ]; U; }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 i! j+ I' \# x
據我所知所見,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字也不認識,$ l9 I" Z! a$ T( C$ J
悟道以後,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4 B+ [2 n+ L1 C' z. M4 g/ E  八十年前我的老師見過一個和尚,本來是一個剃頭師傅,挑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
; w) K# S7 f& f: d% [在滿清的時侯,剃頭的孩子不準參加考試,限制極嚴。可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  B: l+ x& _6 x3 M$ ~1 i( f
甚麼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一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 P# Y+ v/ N2 C  j8 _! v; L4 W
尚,有人叫他楊剃頭。一般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書. H( h2 ^& }5 l) \1 V% \  s
裡﹖他說:這在第幾頁那一本書嘛!我老師年輕的時侯很調皮,故意去問他紅樓夢上一9 W0 \# Y' ~$ y
句話,他都能回答得不錯,那怪極了。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抽鴉片,想戒也戒不掉,後來4 u  V; E# f" B
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你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
; M$ ^4 j% b) d) V& I: m3 D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 b4 _- T9 _2 A' r
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鴉片了。0 C2 D7 u" i* o# c4 _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 V6 ~( R1 c& b, h& Z; W9 s, L
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0 r. M% V, Z2 }  X6 u; ~! P% I% U
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麼一回事。
9 i$ _. e# Q, B$ F3 h7 T$ k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 [& O% E" @4 }& ]9 L; K6 U3 i+ T8 g
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 A  J* f8 t" A6 H! x
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
9 d9 m$ \1 ?/ i  d2 l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3 S$ a) i. j7 G6 X  d) I
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 S" B1 u) z; A- e& z' {' Y+ w2 u/ N
    方便般若
8 K# o0 _. |9 \8 \) M) ^
0 p/ n- [  S4 n1 U  佛經上經常講方便,假使我手裡沒有紙,請你給我一張方便方便,這可不是佛學的( h* f. _! b8 y3 R3 V
方便。東漢的霍光大將軍,是大元帥,也是大宰相,東漢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
8 d+ s/ n7 Q/ l是歷史批評他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讀書太少,處理國家大事,在知識見解上,
! v+ v9 I! F$ D6 p* I沒有恰當的方法,所以是「不學無術」。
) H: _& @/ E; z2 z, [2 q# T/ z9 c  術,不是手段,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
6 U  d; \7 O( g" q& v: Q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 ^$ J  ^. T& ?8 |' d; V
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
# Y6 o/ K/ A6 p% j8 x6 n0 o於方便般若。9 l' @; F% Y! j! A9 |4 z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
8 f) I* X# G2 q, f9 A" Q隻眼睛。這位菩薩代表甚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
  B& H5 j1 E' G+ y/ p  E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
. X3 j% k: ~" ^4 X* v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 w- L" g  V0 c. I

6 p# l7 M  v4 v' v    眷屬般若, N! b6 S5 w5 e' t: ?

% `  N# z: L5 I( s# e/ F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
1 E2 V9 Z5 O$ o: w! H8 h. e( D) m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
/ \- g0 l& G! e/ ]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 p! g" b! J3 v. j& C! _7 m  般若的眷屬又是甚麼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2 L; e! j' L' d* Q
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
. V# b: @" W+ Z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
- ?! b4 v3 f, |1 y1 }: r8 E" ^# u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關於這方面,我暫時不作詳細的報告,因為金剛經的本身內容,
# F4 F( z7 k! z6 v# h5 V就提到了這五樣事。' w" S7 [7 H( H4 y$ k" o9 B: J
  現在我們已經曉得般若所包涵的內容這樣多,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能譯
2 P( m) K; E9 ]& y, m0 J2 a5 W音了。般若的內容,包含了悟道之願,換句話說,這個修道的道願,本身就具備了這麼
( P( A9 w  O6 S多的內容。
8 F0 G# J6 g" ?* F) E) C; j! ]( |! }+ ^) t% z
    無堅不摧
  H% {1 Z3 l  y4 S  Y
! i) c6 Q# p2 k' n( P9 P  現在我們手裡的這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甚麼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剛兩個字呢﹖金
+ f4 B" i3 {5 I8 J3 M3 T* L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3 R9 X8 g$ O  |! h& Z8 Z3 B
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 e. X; P4 v) s* `. `" K4 a& U- ?
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8 L' [6 C0 ?* P; v8 `( d
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 r% M' P/ [8 H4 V+ o( v0 U
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裡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O& ?% [$ k& s" z' {/ Y
  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
& w* d# ^& W; b( ^「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拿古代的梵音- }2 O2 \5 u3 y
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念的二百六十個
' Y1 j/ r9 p0 T4 B! [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兩個
  j/ P& ^. O% |. y+ A6 _, a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7 @7 d% p& r' v  現在我們講的這一本經,如果照含意來說明經名,就是: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
& |. q( Q& w3 j1 [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如果我們照舊式廟子裡& [, t9 g! p- y( ?9 v- E0 ?
的講經方法,這個經的題目,一天講兩個鐘頭,連續講一個月也講不完。事實上,那一
4 o+ P( L9 `8 w; G8 R+ ?種講經的方法非常好,解釋得非常詳盡,由文字教育開始,甚麼叫經﹖這個經字就可以
: h6 J4 q& G* ?! t  e6 A/ ~講一個禮拜。甚麼叫金剛﹖又可以講上一個禮拜,因此一個題目講完了,個把月過了,
0 Z" X# o! {' \: F4 w4 q: h5 z金剛經的邊在那裡啊﹖那叫做無量無邊。現在我們不採用那個辦法,我個人的個性,也2 m7 H6 j% M; V9 a6 N
是不大適合那種講法,所以我們採取簡單明了的解釋。, g6 l, m( d  H: J; ^2 r, |% u5 H2 ]
1 f5 S! x0 ]- k6 Z9 q  i& L
    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L6 b) g2 R6 n9 Q% {6 U2 [
* i8 [/ S! Q3 g# a7 A, T- {
  現在說到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的父親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當和
' a# m# j7 K3 _- T) v' y( f1 t/ p尚了,他的媽媽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還俗,跟她結婚,後來生了這個兒子。以後9 z- E6 g* E3 X7 e3 o; _. M) C+ k
這位公主自己卻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應,我好好的出家當和尚,你逼著我還俗結婚,: }2 X- T  n2 r
現在你卻要出家。所以這個故事真可以編寫成一部小說。
( u/ v) [# J3 N! a! R8 t9 J  鳩摩羅什十一、二歲的時侯,已經可以說悟道了,三十多歲就到了中國大陸。當時
* H# S. o! e9 l% D1 W- E5 ]) n是南北朝時代,為了請這位學者來,消滅了三個國家,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樁震" B- ]$ A  D. C9 x
撼的事件。研究當時的歷史很有意思,鳩摩羅什這樣一位大法師,這麼有學問的一個人,3 m5 n  @0 ?, k" D& o
各國都在爭取他,甚麼經濟、政治,一概都擺在後頭不管,因為爭請鳩摩羅什,一國消: f4 F5 u6 c( k) P/ r
滅了另一國,第三個國家又消滅了第二個國家,這個故事講起來話長,可以講上一兩個
8 U6 Y; m3 W7 g9 Q  C) o禮拜,現在簡單說明,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為止。
" P" F- J( T8 M: C: P; Q  金剛經前面的發願文等,我們都不加介紹了,由於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別要向6 p4 w/ n, S' `6 O5 v3 o. H
女性道友介紹一下開經偈。
) Z( l. B2 a0 A1 k. u3 R/ C, ~+ F4 U: H, t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 {( [8 l# J2 O- C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0 W" A: H& @. y( y" l7 G8 P) [  z- q) ^) T
  這是武則天這位女皇帝所作。武則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剛經的,有人說,云何梵偈子. H' _" c  f  d# d0 D
也是她作的:
4 X$ t' t: u$ @3 {2 P) @; j
# u7 }+ N" H& V; @3 h. m  d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 t- w8 F- w9 @5 k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8 k+ k4 u! g& `+ U6 |! p8 {    云何以此經  究竟到彼岸7 h( m+ H5 ?% q  c! J7 @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6 `- l1 i/ n
' p* |. W) _: ^2 C# Q* m
  關於這個偈子,在佛教文學方面,稱得上是一個大手筆。寫這種大文章不能夠寫得+ ]+ N& r1 @" Q) v
輕佻,也不能夠寫得幽默,要很嚴謹才行。
3 D5 p: {/ [, \4 y! D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如何可以得到清淨、長壽,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1 ~; E  K* ~* b% F9 E7 H
望活得長,究竟怎麼樣才能真正活得長﹖長到甚麼程度呢﹖這裡是提問題,換句話說,$ i' I) P/ [1 z! a9 N
這個經典本身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得到生命永恆不滅的那個本來。9 ]. Y% ]/ f; U9 v* _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大堅固力也是我們人類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們要
$ N$ H7 J/ R. y% K用甚麼辦法,那一種因緣,才可以得到堅固的力量﹖人世間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堅固。
  Z6 G5 ~. K" t; {壽命也是不堅固的,頂多活到一百年兩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 A" j7 D" k! B
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上經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統( z- ]2 Q6 |5 m) M- _
要分散。發了財,鈔票來了,終歸有不發財的一天,錢也有消散的一天。權利拿到手,- K% O& n; F+ |1 G
總會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來也總會有毀壞的一天。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 r5 [8 z: m5 J
不破的﹖這個大堅固力,倒底有沒有﹖你們要去找。" g" x. ]# y/ D$ r, P1 D( Z6 G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我們研究金剛經以後,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
6 q* _  C6 c1 T, {5 k9 _1 s3 H9 a能夠脫離三界苦海,而到達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這些等等的問題,希望佛能打開最微
6 k4 b3 f  h5 P妙秘密的法門,統統告訴我們。
' F2 n+ h( J; B9 t! u  現在我們看的金剛經,只分為三十二章,金剛經原始翻譯的時侯,根本沒有分章分4 j9 R3 G- v  y1 m9 g" ?) j7 s
品。原始的佛經是一篇連下來的文章,沒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後世所作。金剛經分成三
% \+ I: M3 Z) L, R4 j十二章,是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的。這個編輯人是誰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們
# O1 l& t, c9 P+ H研究中國文學,有一部非讀不可的書,就是「昭明文選」,這也是國文系必讀之書,就
1 I- `7 O+ n) R" u是梁昭明太子所編輯的各種名文。. K7 q. D+ Y9 g7 g
  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類,以及標題,都是昭明太子的傑作。標得的確( h2 i: v+ y( B' n. ^0 N  N
很好,每一節裡的重點,都用標題說明。譬如第一章法會因由,就是說為甚麼有佛講金5 v$ |5 c' b1 H; @8 ]% p, y/ L
剛經這件事。譬如今天我們講這本經,也有一個因由,因為蕭先生、崔先生他們這五、; t; Z4 C8 \/ [) t4 V  d
六位發起的,我是受別不能不來講了,這也就是我們這一次的法會因由。
& n+ A( f; P$ |' D. ?# P" U2 {  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8 H+ N& @9 Y! ]
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念金剛經。為甚麼念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1 z3 i5 w6 a* D. J8 x9 U. y5 Y
訴我念金剛經很好,我就念金剛經。因為在學校裡,也不敢敲木魚,怕被人家說神經病,
+ ?3 F4 f3 Q- n1 L& n4 @' F偷偷的弄一本金剛經,到會客室去念。前怕狼,後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
9 k3 k, F) k* S/ o  v) p) x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忽然覺得我沒有了,我到那裡去了﹖不知
1 O; I, a0 M, U' s3 ^1 e道啊!以後我就不念了,後來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經對我的經驗,有這樣奇妙。在歷
: K& m, `+ i# m) i/ i; X史記載中,更有非常多的感應。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4 e: A( m$ E, h2 ^
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 n/ \1 U: _- J4 x1 ^/ U8 f% n
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
+ ^8 k4 B2 J( }# s7 s0 e( Q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裡。至於說,你們要做科學的研究,感應是個甚麼道理,我) O4 R' {( f& \& {7 Y% H! h9 `
可以跟你講科學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講佛學的課,不是講科學的課,暫時就不討論了。
发表于 2009-11-2 06: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呀,妈妈呀!这一大长篇,还是繁体中文滴!
发表于 2009-11-8 13: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狸猫分享。本书我已看过。
+ d8 o8 |% B5 p+ b3 q; f2 i0 v南师提过,金刚经中有几句偈语最为重要。
' o7 O9 K; i. d0 Y7 w8 B' s, R有的人喜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U3 u& r. `0 O( m- e
有的人记住了: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B0 C2 w/ ^& U3 I& g$ l& j3 N而对我而言,最大的TAKE AWAY,是“善护念”三个字。种种修为法,殊途同归,但就方法论来说,都离不开这“善护念”三字。而这三个字,在现在社会,尤难做到。
发表于 2009-11-8 13: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现在中国第一大忽悠,大概就是南怀瑾了,呵呵!
发表于 2009-11-9 03: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张贴,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7: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4# 无墨 5 S& e3 f9 @1 r- y7 l" j& Q' K6 n
) L# y3 x/ s% u" Q4 ^. Z9 c
他的忽悠那是有本钱的。他的国学功底很深厚,虽然讲学偶尔会有漏洞。他能把这些东西讲的深入浅出,这也是本事。至于佛学牵涉到印度文化的某些东西,比如轮回之类,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你也不必跟Po同学太较真。
发表于 2009-11-9 22: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在研究印度教,看了《瑜珈经》,看了《薄伽梵歌》,现在在看《五十奥义书》。私以为所有宗教里面,印度教最高深,也比佛教更容易实践。具体内容,打算另写篇文章来描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