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流 之 吴起 (上)! p6 p; S2 V4 x
2 F! o& X$ g% l
战国时期的所谓东方六强最终都为西秦所灭,然而在战国初期,七雄中最强盛者却并不是秦国,而是靠瓜分晋国发家的三兄弟之一的魏国。魏国的强盛又离不开魏文侯对吴起的重用。
$ W9 K Z6 x$ n2 w# e
) M: t0 C3 d7 Z4 d! P$ J! Y( }吴起自然是无可争议的军事家,所著《吴子》与孙武所著的《孙子》被后人合称《孙吴兵法》。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然而本篇并不打算在吴起的军事思想以及军事成就上着墨太多,关于这些的论述早就汗牛充栋了。本篇主旨在于评述吴起生平的潮起潮落及其对当时诸侯格局的影响,或许对各位的用人之道有所启发。2 H: S- S# o6 r
R' z, A- Q. @% l‘吴起者,卫人也’,时卫国虽存,然国小力弱,又夹在魏、齐之间,在外交舞台上基本上说不上话,只有陪着干笑的份。要拯救这么一个弹丸小国,难度简直超过了让阿尔巴尼亚强大到与美、英抗衡的程度。于是和我等一样,吴起跑到了鲁国留学,其导师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
! N/ g; P) w8 s! f
, q$ O# M3 B m7 S% A2 B W4 D不过没等吴起干毕业,曾教授就把他给轰出来了,原因是“其(吴起)母死,(吴)起终不归”,本就以孝道著称的曾先生那里容得下这等不孝行径呢?
# t& k$ g* }0 A1 ?4 C; l* x# {! `" ^3 N: a' e) @
好在吴起虽然没从曾导师那儿学到什么东西,可人在军事一道却极有天赋和偏好,再说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限制并不像当今的国与国之间那么严格,倒更类似美国的州与州之间的关系,各诸侯国任用“外籍”人才极其普遍,也不需要什么H1B、绿卡之类的繁文缛节,吴起于是留在鲁国的军队里打拼。几年下来,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也混成了鲁军的高级将领,‘事鲁君’,并‘娶齐女为妻’,大搞跨国婚姻。0 t+ z; x h/ F9 c
; f8 p- L# M0 [5 A' l3 c' U0 m后来问题就出在他这位老婆的国籍上了。
1 h8 c# c+ h9 |" s+ [( P1 p) Y) f9 q j& ~
当时齐国人本着“战国战国,不战不国”的精神来攻打鲁国。鲁国呢,文人不少,武将却奇缺,鲁国国君着急找个人挂帅出征。吴起看看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临,自然不肯放过,数次面见鲁君,阐述自己的治军、退敌方略。, [+ W/ Q7 F3 H9 @6 N
* _+ B4 V% K# ~' i对吴起的用兵水平,鲁君并不怀疑,问题是这次要打的齐国,那是吴起他老婆的娘家,搞不好吴起的小舅子就在齐军中当将领呢,那吴起会全心全意助鲁抗齐吗?是以‘鲁疑之’。9 b1 O4 f9 d$ c7 @
8 A0 i! L% n: g: b吴起看看好不容易等到的这么一个机会又要擦肩而过,急于出人头地的他一咬牙,‘逐杀其妻’,以此来证明自己已然彻底与齐两不相干。鲁君终于任命吴起为统帅,‘将而攻齐,大破之’。
0 E! D6 J- Z+ S: R2 m, K! r
* F5 ?, Y, m( M8 N. C" W7 a8 _这便是千百年来吴起为人诟病的“杀妻求将”。看起来吴起有严重的人格缺陷,为了一己之功名利禄,不惜砍杀自己的结发妻子,为人太也自私。不过想想当年祖国大地上,多少人为势所迫,夫与妻决裂、子与父划清界限,或许更能理解吴起所为,何况两千多年前,女人的地位卑微,哪像如今大有凌驾于男子之上的架式。
6 T. B* @ V2 ~- E$ p
/ V. u% ?, J) Q7 `这里不打算评述吴起的道德水平,只来看看周遭的人对其行事的反应。
$ f8 c+ q( I) w% G3 Z9 K& R吴起很快就为他的人格缺陷付出了代价。率部抗齐大胜而归,吴起并未得到期待中的升迁犒赏,相反的,他被鲁君炒了鱿鱼。原因是几位同僚联名参了他一本,列举了以下事实:
# R, C9 Y' z# F3 `. w" a
l4 e& R8 Y( y$ H1、吴起‘其少时’,祖上留下家财万贯,这老兄四处打点,谋求做官,结果官没当上,反搞了个倾家荡产。‘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成为卫国头号通缉犯;% b" Q" \ r$ r/ W; _" [& s# J
, B4 u4 I& S$ L4 M2、从老家出来的时候,吴起告别他的老母亲,咬着胳膊发誓说:“我吴起要不混到出将入相,誓不再回卫国!”结果在他随曾参求学期间,‘其母死,起终不归’,连他导师都深以其不孝为耻而与吴起绝交;
3 S" X, e5 ^+ c t/ q1 o# f; j/ m; `: m* H6 P0 B% N/ I
3、为了当上统帅而斩杀妻子;( ~/ v/ t& M% D, O5 K. }# d% ~- Z
" L+ X" k* q( I9 ]3 n5 Q4、鲁国是小国,如今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则诸侯图鲁矣’。况且鲁国、卫国本是兄弟,卫国通缉吴起而鲁用之,这不是要毁掉与卫国的邦交吗?
- D1 ?, I+ _% S因了这么四条理由,‘鲁君疑之’,罢免了吴起。2 ?$ i; T9 U( Y1 w4 x
6 D! {+ w, _9 \& s
这么四条理由,看起来有些道理,细想起来却只能读出鲁国君臣全是胸无大志的迂腐虫,难怪混得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6 y$ r5 J: }' b1 m6 S; X2 h+ A0 m
5 F, b* A( k: M( `1 i) v+ l; o首先这些理由没有一条是关于吴起的能力的,这就是说对吴起的大才大家是认可的,无话可说。9 j& L( } K0 w: Y+ F( V2 M. j
; s5 ]& h. P* U( H$ H( E
来看第一条,谋求做官以至倾家荡产有啥值得好笑?要知道当时并没有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一个老百姓要入仕全靠人推荐,不搞点投资,人凭啥推荐你?难道全无追求在家守着祖产锦衣绣食就是正道?杀死乡党三十多人,作为一个老百姓是过分了,该通缉,可你现在要找的是一个带兵杀敌的将领,而不是慈善棚里的施粥员。连人都不敢杀的人,何以为将?. I% n% x+ m( |) P$ G& |( }4 ~$ e* V
" k4 {* p8 q& W- g7 [/ o$ i% A第二条,母亲死了没回家奔丧,人那会还是通缉犯呢,回家不是找死吗?3 ?: C* _' P, @
7 x9 S8 w/ B* e7 N+ L6 O第三条,为求将而杀妻,还不是你们逼着人家这么做的?用人的时候就称此举是与阶级敌人划清界限,如今敌兵退了,这搞法就成了惨无人道,什么人哪?长此以往,怎不让天下英雄却步?7 W' R/ G8 m6 F0 K# p5 `5 Z& V5 z
6 ?( S6 r! e; Y, j0 ]6 s第四条就更搞笑了,你是战胜国别人会来图谋你,难道你是战败国别人就拿你当爹养着了?笑话!为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卫国邦交而放弃一个大才,猪头!% c3 I" k# I# N/ f* E' z, K' W
6 X. T& p& [) z( u* ~" \: n同样的人同样的品性,在明君眼里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且看魏文侯是怎么审查吴起的。. m# T1 C# M& o, v' n) A
-------------------------------------------
; M& _8 ^0 S |0 f! j& l- Y《战国风流》 之 吴起(下)
/ |) w3 M8 K5 j# H0 _ \5 |- Y1 n- X% W# M9 t) w
吴起见弃于鲁之后,‘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拿着吴起的RESUME就和他的智囊团团长李悝(又名李克)讨论起这事情。这个李悝可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惜其生平事迹已难确知其详,然于他人的传记里多有此公的身影,后话。
% l: c; I5 I. Y% k& Q" J1 b& J) A9 _& v* D
文侯问:“你看这小子到底怎么样啊?”李悝敲敲脑壳,故意说:“如果单论用兵的话,司马穰苴也不在他话下。可这个人么,贪求名声,为了求名可是连老婆都宰了啊。”
0 o+ j$ |3 x0 ?& _: U8 z' H% u ^) u0 u
文侯想了想说:“是一个将才对我们重要呢,还是一个头衔对我们重要呢?拿一个大头衔去换一个大将,合算吗?我们给他名,他还会杀老婆吗?”+ \. `1 o x) B) q
3 U6 z5 I: V/ {+ } n李悝又说:“听说这小子还有点好色。”6 B, D8 \7 h# m6 }2 a
# z( C8 F* n, E( ~ N4 i1 G文侯笑笑:“好色?那他会被女人所左右吗?如果不会,那他中美人计的可能性不大吧?再说咱们军中不设女兵连吧?将士女眷允许随军吗?”) D* M/ \- U; j8 D5 P) C, P1 A0 o
, c6 z* F) _: C李悝进一步“刁难”:“他不孝,老妈死了都不奔丧。”0 {# F( m6 y3 i1 r/ ?. a: d3 w
# M0 k+ Y; \& q3 o& d1 v. V文侯更不以为然:“设若将士们频频以母丧、父丧、七大姑生娃、八大姨出嫁而告假,如何?”
5 z- c `! I2 ^4 w! z0 ]0 `- x4 e1 _% s; a% `. t
李悝终于会心一笑:“君得之矣。”
7 D6 F+ p0 |, n6 i( c$ C5 n, P0 F* u) x; A# q- ]
‘于是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牛刀小试,即‘拔五城’。后因‘吴起善用兵’,而且为将廉洁公平,‘尽能得士心’,被文侯任命为西河守将,‘以拒秦、韩’。正是在为西河守将期间,配合李悝在政治领域的变法,吴起也在军事领域高举改革大旗,把军事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
% m+ g2 c, P1 v- b$ ? Q( r2 l
7 Z4 Q) c$ a0 y9 G/ b6 [吴起用兵强调兵不在众而在“治”,以首创的精选士卒之法组建“武卒”,免除武卒全家的徭赋,并对武卒严格训练,从而得到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凭着这支王牌部队,吴起在任西河郡守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招地千里’。在著名的“阴晋之战”中,吴起以五万魏兵,击败十倍于己的精锐秦兵,尽‘夺秦河西地’,迫使秦让出河西地区大片领土,魏国国力甲于诸侯。
" S3 R2 V* L8 T/ f F7 \, b! A$ n! t$ \/ Z4 U4 q- ~4 [! }* s
吴起功立多了,‘甚有声名’,就开始琢磨魏国的相位。时文侯已逝,当头的是文侯的儿子武侯,担任国相的是以惧内闻名当世的公叔痤。吴起对名声的趋之若鹜让这位国相食不甘味。这为公叔先生自知才不及吴起,能坐上相位多亏了自己那位身为魏国公主的贤内助。
" E( K- y- O2 }% b. C" a0 o( Z& m' `' x8 A8 a: k
这位妻管严相国才能有限,眼光却实在厉害,门下多奇谋之士,后以变法而强秦的商鞅即出自他的门下,后话。$ s' \! }: I8 G4 ~" P( J
- d, U+ N- y& P, a
且说公叔痤有个门客,一看主子相位不保、自己饭碗不稳,就给相爷支招了。他说:“要除掉吴起,这有何难?‘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特有骨气有特好面子,咱们不妨就于此下手。老板你不是怕老婆吗?您只需如此如此,吴起必除无疑!”
7 `% m4 `4 k1 B8 {
2 l0 Z2 s- i0 l( E5 T4 r" u1 [公叔痤于是跑武侯那儿吹风:“‘夫吴起贤人也’,那真是惊天纬地的大才呀,咱们魏国这一洼水泊,怕是难有蛟龙搏腾的空间,‘臣恐(吴)起之无留心也’,臣担心他会另攀高枝啊。”
5 G" V2 H- A% V$ Q
: T! N, t3 J* j& Q( e8 b于用人方面,武侯比他老子文侯要差着几个档次,一听公叔的话,立马紧张起来。公叔痤又说:“臣也只是怀疑,并无凭据,不过咱们可以试探他一下。”
8 z7 ~& t( W, ` V2 f* k2 w; t武侯问:“奈何?”
3 J% u3 S5 G. O3 m* g s% v2 ^, P: v
公叔痤亮出门客出的高招:“这样吧,老板您把一位公主也许配给他,‘(吴)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且看看他的态度再行定夺。”
, b1 w4 s* D& k: b, Q+ V武侯许之。 ^1 i# T8 D5 V6 k6 x: S4 {
2 m$ q6 `/ l# b# e8 m# A' Z6 n我等凡夫俗子实在难以明白这种政治婚姻,我对你忠诚就得娶你女儿?什么逻辑嘛!大约爱情这个东东在当时,尤其在上层社会根本还没问世,婚姻么,不过是一种政治交际。不过这法子还真屡试不爽,一个昭君出塞就能换来北赛几十年的相安无事呢。6 e' n5 _, J; o) T! Q
看起来武侯也聪明的实在有限,居然没听出这位老女婿的另一个话外音:“我说小岳父啊,您这基因怎么传递的?家教怎么操练的?女儿一个比一个丑,一个比一个难伺候,为了表示对您的死心塌地,您看俺连你女儿都娶了呀,现在就拿这试金石试试吴起吧。。。”
$ P6 i' ^# U, t5 j3 s# X/ z
" j& V# {" c, I" x" n8 I* a5 X6 z3 K过了几天,公叔痤就邀请吴起上他家蹭饭,吴起哪儿知道这里面的文章,这么提了两坛酒就去了。结果席间公叔痤故意把一碗汤洒在老婆身上。这还了得?这位公主立马拿出河东狮本色,又是跪搓板,又是顶茶碗,当着吴起的面,把个相爷这一通折腾。公叔痤唯唯诺诺,连P都没敢放一个。吴起目瞪口呆,晚宴不欢而散。
: J! {3 V& i G2 Q0 K; K2 U o$ c; r* H6 q2 {% q( n
没几天,魏武侯就让人来谓吴起曰:“君上打算把一位沉鱼(吓的)落雁(薰的)的公主许你为妻,驸马爷您可别又把她给宰喽。”
2 F' n$ G9 n4 H6 {" X4 G' M2 J1 b1 \5 y
吴起想起另一位驸马爷,人家甚为国相,尚被公主轻贱的那样,让本帅也和他一样?以后还怎么在哥们跟前抬头呀?于是吴起‘果辞魏武侯’,落入公叔痤算中。0 z- {+ ]+ z+ C; v# o' @5 U
‘武侯疑子(吴起)而弗信也’,不再信任重用吴起。久之,吴起也怕上面找个茬治他的罪,‘遂去’,逃亡到了南边的楚国。文侯地下有知,当斥儿子不肖。。。
! r* P" X1 B* w2 J: o) A* q" s. @4 d" N8 c7 q0 m7 e3 [5 e
‘楚悼王素闻起贤’,眼看着北面的邻国蒸蒸日上,心里羡慕死了魏王有吴起这样的王牌,如今魏王把这张王牌拱手相让,悼王除了高赞魏武王慷慨之外,内心自少不得骂此子蠢才、SB。/ \! @) a2 j4 _) t
9 \% t4 ?8 Z6 h; _吴起一到,楚悼王立马任其为相,以国事相托。
4 ?1 h8 G6 {2 s% A0 N: X$ N0 v1 e
吴起于是又在楚军中实施变革,并效法李悝,把改革深化到政治领域。和治军一样,吴起在政治领域也推行精兵简政,淘汰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并停止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远亲王族成员的按例供给,省下的钱米,‘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
- i5 a0 B9 s3 D3 r' V7 v4 d" j. A8 A8 `/ A
在楚悼王的铁腕支持下,吴起变革卓有成效,尤其是楚军战斗力显著提升,‘于是难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楚国地盘之大达到前所未有,几乎等于其他所有诸侯国的领土之和,诸侯无不‘畏楚之强’。
( g" Q4 q% G/ d- x6 o0 s2 x+ K: o
谁知道好景不长,吴起没干几年,力挺吴起的楚悼王就因病医治无效于公元前381年壮志未酬。那些因吴起的变革而失却爵位、俸禄的‘宗室大臣’,早对吴起恨得牙根痒痒了,‘尽欲害吴起’。
' i5 X- p$ i( J- [4 ?+ {: ]$ F$ k0 t+ A7 U- V0 h B' P
吴起对这些威胁虽也有些心理准备,但万万没想到这帮人会来得这么迅捷。悼王刚刚咽气,尚未安葬,这帮失势宗室就已然高喊着“吴起纳命”冲杀进来。吴起退路已断,仓皇之间‘走之王尸而伏之’,趴到了楚悼王尚未凉透的尸骨上,心存一丝幻想,以为这些王公大臣不敢伤害悼王的遗体而投鼠忌器。/ G* [9 l0 H4 G( H4 \
0 F) ]" O" O l哪里知道这群王八蛋因悼王曾经支持吴起剥夺他们的利益而连故主一并恨之入骨了,根本不在乎悼王的尸骨,‘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亡’,一代风流竟给射成了刺猬,命丧楚宫。。。
: O: L4 E( w- y% q. l5 Q1 x/ s
8 J. k# Y# U! j5 ]吴起相楚,虽然让楚国强盛一时,然因为历时过短,其变革是不彻底的,与当初在魏
4 f9 K3 D7 C4 A1 E4 E' L3 u的变革以及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都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楚悼王死后,悼王的儿子肃王虽然‘使令尹尽诛射吴起并中王尸者’,因此而致灭族者多达七十多家,然而在肃王心中,此举未必就是为吴起复仇,反倒是为了他爹以及为了他自己找回面子的成分居多。肃王本人并不认可吴起的变法,一个不争的史实是,吴起死后,他的那些强国措施并未延续下来,换而言之:楚国,复辟了。
9 t2 s+ F! D/ A7 D9 J Y K/ C' _; l7 A) R: ~# K& w% l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就是独裁政体下的宫廷哲学,昭若魏文侯、楚悼王,自有吴起的用武之地,魏、楚也因之强盛;昏如魏武侯、楚肃王,只能是把吴起及其心血扼杀。到了魏文侯的孙子惠王,更是把祖上积累下来的产业挥霍殆尽,两次被田忌、孙膑率领的齐兵击败,魏国终失强国风采;楚国地盘虽大,在战国期间却一直只有唱配角的份,虽然它的地理、人口资源等并不逊于西秦。! }. \+ Z) J- U0 T8 _ ^1 ^
- `% {3 L5 W% F+ a' B! A$ k b" U7 b初,本人欲觅一楚人列于本系列“十大”之数,终不可得。唯能叫得出名的楚将项燕,却是因其孙子项羽而成名。或许这便是亡国的原因,也是射杀吴起的报应吧。
5 C4 d) I0 [- v0 s+ w) I5 E, H# T6 h' `9 T7 z
司马迁评价吴起,认为他的被杀是因为‘刻暴少恩’,本人并不完全认同。须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不强兵就是等死,要强兵就需要钱粮。吴起要变革,无可避免的损及这些世袭的旧奴隶主,不诉诸铁腕、不采用蛮力,谁又能甘心交出其既得利益呢?实在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可以即对他们“多恩”,又能从他们手里索要利益。在那么个特定的时代,是大刀阔斧变革旧的体制、使之更加高效迅捷,还是委屈求全、安于老牛拉破车更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
0 k+ G# [( J$ @. Y
* E2 Z& F1 |9 N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风流何须善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