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贝城听了许多歌, 尤其是城主的越剧唱段最为感人. 贴上点过去乱涂的东东, 权充一点谢意吧.
5 c( s! ? {7 k4 A, j$ b( b' g* Z4 z. [4 k
中午吃饭的时候, 有位朋友说: Chern passed away. 不用他多说, 大家都知道那是陈省身先生. 用朋友的话说是"The" Chern, 而陈先生的徒子徒孙们的叫法是: "老太爷".; W' Z& h1 s! T/ L3 M& U6 a5 G9 c
3 {: v v+ }" z" @5 }2 W
陈先生是中国数学家里最了不起的两位之一, 另一位是丘成桐先生. 简单扼要地说, 陈从50年代初到七十年代, 整整二十多年, 是微分几何的领袖人物; 他最得意的工作之一是关于Gauss-Bonnet 公式的intrinsic 证明. 不过根据学问远远大于俺的人的说法, Chern number在数学里的作用更大. 搞数学的人不少也是挺讲迷信的, 象陈先生是公认的福像: 方头大耳, 眉毛边还有颗痔.
& c3 l+ G8 w, \7 ~4 G/ u( V ?! x) W
认真地说, 四,五十年代整体微分几何刚刚起步, 以陈先生从Cartan那里学来的上等武功, 笑傲江湖的舍他其谁? 陈先生的几何直觉很好, 计算工夫非常深厚. 微分几何的计算常常是非常复杂的, 有一回听他自己说的: "我年轻的时候算上几页不出一点差错", 大家听了不敢不信, 只有点头.
2 S# m/ S5 d: Q- b# P% V6 M; z% G
$ F8 F* P6 L3 Q: O9 e陈先生见了年轻人, 第一句就是: 你老板是谁? 第二句话便是: 你, 去念John的文章, 他是你们这个方向做得最好的. 那John呵Tom呵, 一般都是祖师爷一辈的人物, 在他的嘴里出来的就象叫人阿猫似的. 有一回陈太太刚好在边上, 陈太太就插了一句: 那John是谁啊? 于是陈先生笑容可掬地回答, 陈太太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阿猫约翰呵.0 _& i) D) j/ i2 u9 ~
* C$ ^$ q" d5 v+ C4 y9 \* p九十年代的时候, 陈先生的腿脚已经不好, 拄着个拐杖, 但是眼神还挺棒. 而他太太比他小几岁, 手脚还行, 就是眼睛不太好. 所以他们出门总是一起行动, 太太开车, 在关键时刻先生发号施令. 常常看到他们开着那巨大的美国车(德国车? 反正不是日本车), 夫唱妇随的样子. 当时陈太太七十多了吧, 隐隐约约可见大家闺秀的气质. 他们的房子在山上, 面朝着金门大桥, 傍晚的时候看夕阳西下, 夜深时分观万家灯火, 心如其景. 陈太太几年前先走了, 现在想起她那和蔼可亲可敬的样子, 不禁有些心酸.
B" F/ G; `2 ~( \; a% j
9 h- U; q* ^) i# N* i0 X$ Z5 _7 z6 i! h陈先生的女婿就是搞超导出名的Chu. 陈非常喜欢他这个女婿, 当年女儿和Chu谈恋爱, 带了Chu来伯克莱见老爹老妈, 陈每天带着他吃遍了当地的好饭店, 不带重复的. 后来Chu做得很好, 也和老丈人一样拿了Medal of Science, 陈先生很自豪. 其中有个孙女好象来伯克莱上大学, 让陈太太非常高兴. 有文章说陈只有一个女儿, 记得陈好象有儿子吗, 学工程的, 娶了个白人太太, 好象从相片上看到过.+ h5 ]( V+ B; W& _
- b) c, @0 R: R6 A1 L7 C: o2 O
陈先生的大学是南开度过的, 是姜立夫先生的三大弟子之一. 武汉大学的朋友们应该听说过李国平先生吧, 他也是其中之一. 姜立夫老来得子, 所以其子取名为"伯驹". 姜伯驹先生的成就远超过他的父亲, 是拓扑方面的大家, 最重要的工作是证明了NELSON不动点定理, 其中的一个手法被命名为"姜群". 如果俺没记错的话, 另一位拓扑大家吴文俊先生, 当年在陈先生主持创办的中科院数学所里呆过, 和陈先生有师徒之谊.4 H$ L O- W$ `
2 L- G8 c0 H8 N陈先生本来是想去德国的, 后来好象是对Cartan的工作感兴趣, 就跟Cartan念他的文章. 据说Cartan的东西很难读懂, 陈先生是极少数念懂了的人之一. Cartan很欣赏他, 后来陈先生回国后Cartan还给他寄自己的文章. 一般说来, 做学问的, 都会给赏识的同事寄文章, 希望他们能读自己的文章, 这样才有影响力. 同事的欣赏和钦佩, 是给自己的最大荣誉, 至于做的学问能不能一个月内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只好请您高抬贵手别问了.5 w9 _. |% I9 C! \( n6 `
6 L5 ?0 j! ~2 c2 e8 p+ Q+ Z
当时陈先生从法国回来后, 到清华去任教, 当时的熊庆来先生真是伯乐. 西南联大成立后, 陈先生和华罗庚先生在数学系, 物理方面有吴先生, 他们绝对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 6 Z, C. W; o5 E5 U; M( f" a+ y
6 X) W% }2 S1 p7 `陈先生在四十年代去了美国两次, 第一次在IAS呆了两年(好象是43-45), 第二次是49年, 这回一呆就是很长时间, 直到七十年代才回国访问. 当时芝加哥大学的系主任叫Stone, 他雇了不少世界顶尖的数学家, 象Zygmund(开创了芝加哥分析学派, 他和他的传人们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 陈省身(49-59年, 这十年里他成了世界微分几何方面的领袖人物), 另外还有Sanders Mac Lane(这家伙很牛, tough guy), Weil(据说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个数学全才, 58年后好象回普林斯顿去了). 当时芝加哥是数学中心之一, 可惜风城的冬天又长又冷, 所以四季温暖的伯克莱还是有吸引力的. Mac Lane这家伙坚持在芝加哥干革命, 退休了也没事干, 八十多的人常在系里转悠. ) E& v' R* u {, [
$ E% E) f) l. l+ D, x' n& z- E陈先生在伯克莱其间(60-79)培养了许多人才, 象Yau, Lawson, Weinstein, Webster,S.Y. Cheng等等, 加上在芝加哥的十多个, 应该有四十多个PH.D学生吧. 记得Webster谈起陈的时候, 还有些抱怨: "见陈很难, 因为他的办公室外排长队". 这些学生, 都是世界一流的, 不是看不起国内的数学家, 讲句老实话: 象陈景润, 杨乐, 张广厚等先生, 学问真的不能和陈的这些学生比. 其中有个学生(又一说是Lawson的学生)后来中了CA的LOTTERY, 他很崇拜陈, 就捐了100万给数伯克莱学系, 搞了以陈命名的访问教授位置, 记得当年第一位是Atiyah. N# ^: Q& i- I$ [3 P
% J" L) i1 B- E2 a; z! H
八十年代前, 大的数学所就IAS里面有一家. 后来伯克莱和Minnesota由NSF出钱, 搞了两家. 陈先生是伯克莱数学科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83年退下来好象由做代数的Kaplanski干. Kaplanski下来后和陈先生分享同个办公室, 面朝海湾, 风景优美. 陈先生平时很少来, 有时会带访问学者来坐坐, Kaplanski喜欢锻炼身体, 常打着赤搏汗流浃背来办公室.
1 }! b1 A0 u' Y8 w8 ?4 r/ z
+ ^% ~+ |( m& V叶落归根, 游子之梦, 归去来兮, 尤未晚矣. 陈先生在太太过世后, 99年回到了南开. 相比而言, 他对南开和伯克莱的感情大概是最深的. 不着边际的写了这么多, 就算是对陈先生和陈太太的一点思念和敬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