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
) S7 s9 g: Q* @* f5 i
' e# `7 Q2 o/ d8 M e2 T“天下第一名手” & p$ K c% J# `& v( B
7 ?2 J6 I6 R* ~5 p汉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 , F1 N( T5 G# g% n, s
0 ]- v/ M$ U$ L! r5 x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人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
: d1 r2 `6 S) G2 _: A% c- t! }; l0 C
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
) H, `# ~' |- ^3 Y0 N' h, ]- e6 \; m7 b |8 u$ k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干宝在其《搜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 但不管怎么说, 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注四)
+ S4 ^) `3 Q1 R- C4 i
9 N+ v- m: f$ L1 e$ |+ u' f善诈的曹操也善弈 , A$ U% T/ d& O/ \! D' }+ K
3 W$ Y, x% M1 A4 a/ H/ V& ]
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
; i$ I4 ~) j, `) v% ^- d7 H0 L6 O* |
, |" a, J* L* ? [: ?& F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使不在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 8 X2 {' t) v8 t: D
* B; a- `4 [2 d# D6 t& o* B( j8 A
《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
. d! c% u7 B" `/ Q3 T. J( D O. z7 i6 N/ [+ ?6 z
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 % B1 w! \1 G( a# [. j! h, s, ]2 F3 c' x& D! T
8 o6 t2 x5 y/ }$ \/ W6 |& O, n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曹操的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
5 [" W3 B5 Q' @1 Z. u4 }. G; L0 m( D! k$ L0 e2 x
“一灯明暗复吴图”
& F! L" Y/ q8 F7 J0 H& [# r2 P+ q4 |7 ^/ M- F
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
9 o! D) A9 K& e; [5 k1 w1 G; W' n& _" H. n2 F
据说,在这战乱之秋,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
" O; v- l. y/ H+ A, [3 F; r% I. P* C% U. X6 E
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 _8 x- E! E4 D& A! k$ I" u6 q5 o4 V7 K( h: w& A
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 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 ) m7 Y' X7 y1 j; `% ^
5 n% f4 o) G5 M4 z7 L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 1 ^0 b4 J) o# G) Q5 R# _- _$ K
3 R( T# t! M; N! \) ~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 \3 ^9 ?. I% p( D7 `8 o3 i
' j5 d! T2 [! N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 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远。
i/ ?/ F" O% G, h' d# m! Z
% N, `. I% j( V1 c' s% s声东击西,应此攻彼 2 }1 e- G7 Y1 e* d! |
, q5 p) n b0 |4 T
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
/ ?: B) I) C P! F& }3 W% {4 c$ p) W1 x* g0 \9 ?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
& T/ o* f4 W% K
4 m6 ~" [. r) F$ x" J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 ) Q6 E8 J. f4 F: e% g: Q2 j( F
3 F) d" W$ c/ b, q6 r6 b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唐突”。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
9 l0 t( E$ ~) ^8 |# O: ^: F' M' t6 q4 E) j% i. `
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著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
7 K7 y6 f8 j |" v7 R
' o+ y% O/ l$ g. W- m( z“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方错列张。”
' ]( N/ l. v, F" B5 a, y# Q; f
% ?- S, A% }& `% s! U2 A5 ~& i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 2 [) }. P/ k& q
( `3 H8 G% d, d* S' N. |1 v9 ?“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著,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
% `; V6 I$ u- M1 J ]3 m3 Z5 P# l* I0 o
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因而他认为围棋是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 ! I& s# Q& u, s! Q# _, X' w
) ^/ @" C, e0 g1 G1 b$ B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 " p8 |- ?: n2 j" {: ?; ^! I: L
0 r- o1 z9 E" ~# Z% I: {# t5 s6 Y
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 P9 ?7 C0 d6 l. S! ], ^2 o
* b6 b& a) L3 k) E$ ^十九条线棋盘问世
6 ]% {0 c- W6 v% Z( Q! z/ e, `' K+ p0 N
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t8 J1 J6 ]$ _0 j! V" c0 u) r
. D3 W- u! X; ^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
+ Q' Z- t( R3 u7 ], |, o3 e- M6 {( |6 A6 R' y
《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著。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著作。但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南北朝的著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 * N3 X& a! G# @+ T! N. u
! a6 y( `' p4 U) J6 M) @8 r1 Y$ d2 u
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
) t1 k! Z& x) W/ l8 f
& E. @& I+ B6 Q, t9 E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 $ ^. B" @1 C; k
4 R" v5 J h. z0 b
与此相关联的是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 ?& N7 z8 O. k2 X
" n( v8 u' q4 c u; o) Q# w J
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 4 ^ Q- |. R' X, f
: t S3 U( E9 o: x8 `* b5 D
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 K5 o6 h$ k g
6 e: F, @+ B' O) Q# S" F(注一)《西京杂记》 ( p, I2 Y) |3 J4 v
* o4 ]: m9 P7 x
(注二)《前汉书·陈遵传》
- z& L/ m, c1 H) f& F- J1 ^; O/ M( n+ d" u R2 E5 y# D
(注三)《西京杂记》 9 Y6 a G5 ^ A5 Y6 e' t! h0 l4 j# j( r
! @4 C* o7 U9 H4 e4 h% Q* f, I(注四)《搜神记》
: J! ~# ^, y9 ^) y* O# D- H4 H, D
) G: J# y z+ a9 c(注五)《三国志·王粲传》 # x8 L# F& q1 E! w3 v
# u: ~# T4 K) f4 ^: f6 q4 L* G s
(注六)晋·葛洪《抱朴子》
/ l# X5 s; E2 t* u4 W1 i- y1 _$ d7 y. {
(注七)《弈旦评》 9 y2 E; b* m9 M% p' E% }1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