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86|回复: 0

黄庭坚书法艺术杂谈(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6 22: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庭坚书法艺术杂谈' n( ?% y2 \( H* u/ X

& w) G# O8 i# I, s1 |$ Z  c3 W2 c1 U( \( Y
虽然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受王羲之《兰亭序》的影响极深,但他的借鉴是十分谨慎的,而不是一味地死搬硬套,生吞活剥,这可以从他的一些书画题跋中反映出来。他尝云:“《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最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一)他认为《兰亭序》无论是结体用笔,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已达到了书法尽善尽美的境界,是书法艺术中的绝品,真有点“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意味了。但是他又说到:“《兰亭》虽是真行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不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智,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二)在这里黄庭坚是以其天才鉴赏家的眼光看待《兰亭序》的,并且敏锐地指出,《兰亭序》虽然足以百世取法,也仍然有不足的地方,就象周公、孔子一样虽然有小过,但这“小过”丝毫不会影响和动摇他们圣人的地位和形象。他觉得所见到的师法于《兰亭》者,往往是选择“圣人之过而学之”,是取其短而舍其长。因此黄庭坚给后人指出了一条学习书法的原则:对于古人法帖,大可“不必一笔一画为准”,在向古人学习时,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从而创造出具有个性和独特风格书法语汇,这种学习古人的方法,方乃正道。如果学习中不加以区别分析,连古人之“过”也继承了过来,这就失去了向古人学习的原来意义了。黄庭坚认为历史上最善于学习王羲之《兰亭序》的人只有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一人而已。他认为杨凝式的书法是学王者中最成功、最有成就的,为此他做过一首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诗云:) P' S( s0 c/ n& `9 X
' j& H) v" [; S, C: \- G& Y1 P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2 F! u; W% h9 U6 [- h7 ]: F  v: A
# d* i! r& |+ q/ s5 o. O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7 M1 s' b  A4 N; A7 p

: b) h, g4 N$ Z% a/ I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山谷老人书法后面王羲之书法的影子,我们乃至可以断言:黄庭坚书法是继杨凝式书法之后,王羲之书法延长线上的又一成功典范。黄庭坚的书法不仅继承了王羲之书法那种“纤农精稳,体趣天出,简切流美”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条延长线还光大发扬,丰富拓展了王羲之的书法,从而使自己的书法“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纵横开阖、笔力丰遒婉畅、渗入篆意、自成一格。”(三)黄庭坚的书法艺术,由崇尚晋唐法则发展到有悖于晋唐法则形成风格而成为一代宗师,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艺术上的崇高地位,这是他善于学习古人,食古能化的结果。需要特别声明的是:黄庭坚的书法不仅仅是取法颜真卿、僧怀素、杨风子等人和令其一生萦萦于怀的焦山《瘗鹤铭》,在他的书法生涯中,还有一位中国书法“圣人”——王羲之的英灵在呵护和指引着他走进了中国书法的神圣殿堂。自黄庭坚书法一出,学其书法,蔚然成风。这正是山谷老人所云:“后必有以是知我。”宋之宋高宗、范成大、陆游、白玉蟾;明之张丑、祝允明、沈周、文徽明;清之郑板桥、吴大徵、郭麟等等都是学习黄庭坚书法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极高成就的著名书法家。特别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黄庭坚的书法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惊叹道:“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敧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四)而今,山谷老人大可以释然矣。
. H: u% g& h9 A( R6 ~& `0 o' U8 G: {$ ~+ v# N& T
    笔者草撰此文,粗略地研究了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但由于笔者学力有限,文中难免挂一漏万,谬误百种,权以此就教各位方家,并告慰山谷老人在天之灵!最后,让笔者以清代宜州才子琚湘帆《咏史百首》之《黄庭坚》一诗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 ]2 x0 W/ P! ~. [- P% J9 N
, d( L! [" b$ W( z    傲岸新参变法余,身无媚骨自应疏。  r6 G1 V% U3 }, ?/ c) a
. M3 E  O8 z( V. f; G
    江西坛坫开诗派,大史文章岂谤书。" d; t7 ]+ p: y; O+ r

; _7 J" \( c% y$ X    名许高阳才子共,事真东汉范滂如。
, G8 ~- _# ~) ]5 l2 [+ c# S1 T" `- ]' t# x) v
    落星何处寻华屋,宜水宜山好卜居。
" D' B( k* g7 L9 `5 @. h" l8 F4 C. f0 ]+ f( T* W% |
    注:(一)(二)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十八。(三)见水贲佑《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四见《郑板桥全集生命·题画》。- u# b, p: z) I"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