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27|回复: 1

[巴仁] 战国风流.白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8 09: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风流.白起(上)
; B, L9 v. V% L, m0 ~  D1 I1 |- q) D6 O( ?4 V
齐国蹦极似的崩盘,获利最大的其实就是西秦了,因为他的头号竞争对手东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瘫了——这让人想起当年苏联的解体,那时候美国从上到下,肯定也是个个回家煮喜面吃的。其他参加伐齐的诸侯,燕国是挥刀自宫、自取其辱,赵、魏、楚都或多或少得了些实惠。只有韩国纯属为他人做嫁,未进一毫之利。那韩国明知无利可图,当初干吗还要派兵参战呢?《史记》里写的明白,韩国此举是‘佐秦攻齐’。
! h+ S* S. l# o# S) _( H7 ?1 a- N9 X' H* T# T
原来在乐毅伐齐之前,韩国在秦国一系列拳打脚踢之下几乎报销了,最后是不得不割地求和,托庇于秦国。秦昭王这次让他佐一把,韩国倒是想不去呢,敢吗?而打瘫韩国的这一轮组合拳中,又首推一代军事统帅白起指挥的依阙之战了。- b/ S0 u$ L6 O" r
! k1 S4 b2 ~2 l+ e
‘白起者,郿人也’,是战国时期秦国为数不多的土生土长的牛人(商鞅、张仪、范睢等全是外来户)。‘善用兵,事秦昭王’,完胜韩、魏二十四万联军的依阙之战是其成名专辑的主打作品。
5 n/ X3 B8 u9 z
4 |. d* x& U1 K/ U2 C, S3 M& q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魏国遣五万大军入韩,会合韩军,组成联军二十四万,以韩将公孙喜为首,进据依阙,欲将于去年攻占新城的秦军驱逐出境,守住韩、魏的西边门户。身为左更的年轻将领白起率十万左右的秦兵与联军就这么对上了眼。
* _! {7 @( z5 @3 P' M4 C2 Q; k* i/ R/ b8 t/ u4 [0 P( _
战事之初,身为菜鸟的白起还有点紧张,小心翼翼地据险而守。等了几天,发现对面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什么像样的攻击动作。派尖兵乔装改扮偷入韩营逮了几个“舌头”回来,一审问才知道对面玩起了两个和尚没水吃的把戏——都想保存各自的实力,都想让对方先上,等打得差不多了自己再蹦出来捡死鸭子。; J# t/ I9 q' k' c7 d
- T- q* z: a6 j3 J2 U
白起审得敌情,嘴角浮起一丝冷笑:“天助我也,都想捡死鸭子?我让你俩全变成熟鸭子!”因韩、魏双方都不打算先行攻击,白起料联军根本尚未进入战斗状态,遂先布设疑兵稳住韩军主力,让其不敢轻动。然后集中秦军主力于夜间出其不意对魏军营寨发起猛攻。魏军根本未曾料到秦军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竟然弃守转攻,一个措手不及,还不等从被窝里爬出来披挂整齐就灰飞烟灭了。白起身先士卒,阵斩魏军主将犀武!
" R, U4 f, G7 B! d! [, A4 n/ c7 x& D# i% D  P' u* `9 g
这一家伙,秦军如同从天降临一般突然出现在韩军防守薄弱的侧翼,韩军来不及重新部署,仓促应战,被冲得七零八落。这没办法,好比两个人掐架,攻击、防守的能力都集中在正面,如果让对方绕到你的侧面揍你腰眼,那还不死得很难看?白起带兵一向鼓励部下心狠手辣,结果二十四万联军一大半身首异处。联军司令公孙喜当了俘虏,成了秦兵的“公孙”,喜是喜不起来了。% @/ o  o8 j2 R( E" q
' x! i/ Z) G5 y4 Q$ I1 p* `$ ?7 G
随后的几年里,白起又揍了韩国几次,次次完胜。韩釐王一看既然竞争不过你那就干脆合资,于是割地交了一笔保护费之后,就让秦王给他当家算了。这便是伐齐之战中韩国为秦国免费跑腿的缘由。白起也因屡战屡胜而积累起足够的自信心,并因伐韩之功晋升大良造(相当于副宰相)。
/ c( a3 f8 I( E, f4 c6 P! r+ S3 _( r& `, r0 x
打瘫韩国之后,秦昭王看看楚国由于官僚们大搞腐败而让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善心”一发,就打算把楚国那些地盘划拉到自己名下算了,以便“解放”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广大楚国人民。然楚国幅员实在辽阔,要全面入侵楚国以秦国现有的兵力显然是不够的(这与二战时德国入侵苏联类似)。昭王委决不下,遂问计于大良造白起。+ Z- g& l6 \, b! J' \

8 A: H; {* F0 y$ |- W白起笑曰:“大王何太痴耶?楚地博大,穷全秦之兵尚不足踞其一隅。然大王既志在天下,又何必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 x- U9 Q5 M; T9 E
王曰:“愿闻其详。”& S& @4 {9 h; y
起曰:“大王欲图其地,何不先图其兵?臣闻兵者,杀人之戏耳。设若敌兵尽为我戮,其地非我属而何?”9 G2 x! h3 J7 G' x- ^3 n

% w% w: Y) V1 e: ?王曰:“理虽如此,然楚屯重兵于秦楚边境,欲图其兵,非易事也。”" D. m' o$ k+ D. P4 U; z* x
起曰:“兵法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臣不才,愿领奇兵一支,寻隙直入楚地,奇袭楚都郢城。首都沦陷,楚军必乱。是谓黑虎偷心,乃伐楚之上策。”# H4 ^2 A8 t" q- I
% a6 j, J6 j5 F) \8 @, d( G/ r
对这么一个大胆的军事构想,昭王有点犹豫。白起又详细分析了秦楚双方态势,并摆出了自己的具体规划,何处进兵,途经何处,何处取得给养等等,终于说服秦昭王冒险一试。" @( I) p$ x4 |. L  ^7 N1 L

$ |- m  r: r  l1 U) t% O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年底,经过精心筹备,白起率四万黑衣黑裤 黒旗的黑虎兵团悄悄沿汉水东下,历尽艰辛,突然出现在汉水中段要地邓城,把屯扎在秦楚边境的楚军主力甩在身后数百里之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本来就守卫薄弱的邓城。
9 @$ s. m  _  M6 H9 \( W+ @6 O; f8 L. U  L# y$ S3 J$ ?' z) D
白起在邓城补给之后稍做修整,就挥军直扑楚国别都鄢城。楚国君臣闻报,深知鄢城实为国都郢城的门户,鄢失则郢危,可楚军主力尚在数百里之外,没奈何,急调郢城卫戍部队及周围地区的军民开赴鄢城守卫,对付这群借水遁而来的黑瞎子。
! k9 I4 f% w" {2 S$ s/ i0 t% y8 I9 Z) K+ h
一来秦军人数上处于劣势,二来楚国军民皆死战,秦军强攻鄢城数日竞未凑效。楚国的上层把个国家搞得一塌糊涂,下边的军民却能万众一心,誓死抗秦,实在难能可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是白叫的。1 H+ A* S- i6 u. Y7 s3 P1 L

8 ^+ q# t! _* v: s白起深知自己孤军深入,如果不能速战速决,自己连同手下数万将士都得交待在楚国腹地,黑虎偷心就玩成黑虎痛心了。急中生智,突然想起自己是顺水路而来的,干吗不再利用一次汉水呢?遂在鄢城上游筑坝拦储汉水,实施水攻。可怜鄢城,被吞没于滔滔洪水,十万楚国军民,尽遭溺毙,汪洋之上,浮尸相接...
4 P4 Y& h* i# m3 U6 K% A( N( S2 `5 ^! R+ N
鄢城失守,本来守卫郢城的楚军又尽折于鄢,楚顷襄王哪里还敢蹲在郢城恭候白起?不等兵到,就宣布:生命在于迁都,于是‘东走徙陈’。白起于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进占郢城,偷心之战大功告成。
! m7 }# f! e) U! F
& j! O! t+ g  @' y$ O由于首都沦陷,国王出逃,致使西线楚军军心动摇,秦军乘势跃出战壕冲锋,楚军全线向东溃逃,直至竟陵,致使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皆为秦所有。‘秦以郢为南郡’,昔日楚都,至此沦为秦国一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武安,欲以武力而安天下也。
; F" D" E+ f6 a/ [  F0 y
0 W7 u) F$ m: h五年之后,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因屡遭秦国进犯而迁怒于秦国的小弟韩国,联军十五万(赵二万,魏十三万)攻击韩都新郑的北门户华阳。韩国哪里抗得住?‘冠盖相望告急于秦’。小弟挨揍,做老大的自然得去找回场子,再说整瘫赵魏也是秦之大愿。然而华阳位于韩国东部,与西秦八百里之遥,如此于仓促之间劳师袭远,会不会把活儿练成偷鸡不着蚀把米呢?为此武安君白起与左庶长王龁在朝堂上就争执了起来。8 X3 R9 T3 Q* p9 m, S

$ E4 A7 a5 ^; E6 m龁:“劳师袭远,兵家大忌也,敌以逸待劳,我何以为战?”
5 h, |+ l9 U% D7 }/ n起:“将军此言大谬!若敌知我之将至而有备,是谓以逸待劳;然若敌未知我而无备,敌何逸之有?如此一来,以我之有备攻敌之不备,如何?”  A* Q6 m" D7 [
龁:“然大军东向,敌焉不知哉?”( n6 i9 h  f. Y+ T  b
起:“兵贵神速,我若日行百里,敌岂能料我之速至如斯?”% k' w8 e5 `4 j5 `% J3 ^

# i5 P# I( i7 h1 b龁:“兵法说:五十里而军半至,士卒如此长距离、长时间急行,达者能有几成?”
* c$ S+ N5 B6 y( @/ c起:“将军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普通士卒如此急行,十不至二。然则若果精挑士卒,配以良马,如此专为长途奔袭而组建的特师,将军以为至者几何?”
* u4 H. o. ]* G! \- _3 o6 m龁:“说起来容易,将军敢亲领兵乎?”/ J3 C  \+ Y+ t: S/ L2 `/ I4 X
起长笑曰:“正有此意!等我凯旋,将军何以堪也!”
7 M9 B  Q4 m: ~2 ^- l! C5 H
4 q( v% Q% ?; J. P# n4 ]. l昭王也认为白起之言有理,拟挑精兵三万,刻日启程,令白起火速救韩!
1 r$ S. }* w1 @' a* O; A: l---------------------------------------------------------------------6 r9 X* P0 b( J6 q' S5 j3 X
战国风流 之 白起 (中)
5 q9 t# M- x( v白起深知此行成功以否,全在一个“速”字诀上,一刻不敢耽误,迅速挑兵、配马,然后率领这群救火队员以罕见的急行军速度远程奔袭,从决定出兵那天起算,仅八天时间就到达华阳。赵魏联军此时正全力猛攻据城而守的韩军,根本没料到秦军会来的如此迅捷。
3 T0 L2 h2 r1 `6 U' c0 {& E5 P# i; B& _, t) r# Q6 V
白起一到,根本不等联军调整部署,就立刻指挥部下轻骑全力冲锋,真真是迅雷不及掩耳。韩军见援军到来,就如大大嘬了一口兴奋剂,士气大振,打开城门就奋勇出击。赵魏联军遭到前后夹击,阵脚大乱,主将芒卯败逃,十五万联军被‘斩首十三万’,二万败兵被追兵迫进黄河,溺毙无数,生还者屈指可数.../ ^/ y5 w( }! v
. }% O8 Q. h6 l$ c6 Z: |
武安君白起得理不饶人,会合韩兵,乘胜直逼魏都大梁(大梁隔新郑、华阳都不远)。魏军遭此大败,短时间内几无力再战,不得已割让南阳与秦讲和——六国怎么死地?就这么割死的!——自此,三晋之兵闻起名而丧胆。白起自回咸阳与王龁理论不提。
$ e( g3 V0 O/ r- H
( c1 C5 ^  j: P( m/ m0 V: I随着秦相范睢(封应侯)远交近攻策略的提出,秦王开始着手吞并隔自己最近的小弟韩国,就跟韩王说了:“瞧你这君王当的,太惨点了吧?要不你别干了,把你的地盘全部交给寡人打理,你自己找个景致好点的地方养老多好?”韩王一听:“好嘛,敢情连小弟也做不成了。你以为就你想自称寡人啊?想兼并寡人的产业,门都没有!”于是秦韩同盟破裂,开始拳脚相向。
% F2 w9 [: A; E" \% R& Y" ]4 u: E2 n; F1 T5 d! x: N: ~. `" D
自然,韩国哪里是秦国的对手?在这之后的几年里,韩王最常见的尊容就是鼻青脸肿了。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左庶长王龁‘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致使韩国被拦腰切成两段,北方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断绝。/ ?2 M( E6 W, h# H

. g- I! b8 N: t/ f" M; q" Z0 S韩王想着反正上党与咱失去联系了,咱是管不了它了,就干脆把上党郡献给了秦国,看看能不能以此与秦讲和。上党郡守将冯亭却不愿降秦,反举该郡十七县投赵。他希望以此来把秦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赵国身上,‘秦怒,必攻赵’,这样秦就成了赵、韩共同的敌人,进而可促使‘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 ~1 F  f, \2 [" L: `, ~
$ K" X! t4 q6 }8 ^  N3 W" x' @, n‘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仍旧驻守上党。应该说冯亭的策略是有一定道理的,此时的秦国对付东方某一个诸侯国,自然是占优势的,但如果东方多个诸侯国能实实在在地联合抗秦(不能是依阙之战那样的貌合神离),秦国是很难讨到便宜的。尤其是赵国,此时国力不弱,如果能与东方诸侯修好,全力对付秦国,秦国未必就敢为所欲为。惜乎此时自大的赵国君臣还没充分认识到合纵对抗秦的重要性,还在那儿今儿掐这个一把,明儿又揍那个一顿,一把子好力气全然没用对地方。8 c. o) G+ a, q: o4 y, b

' p* T5 E( k/ N0 q* [本来按照远交近攻的方略,赵国暂时还应该是秦国拉拢的对象,可就因为赵国捡了上党这么个现成便宜,秦昭王、范睢一怒决定提前对赵国下手。8 c& V3 k& M( _- ~% f* n
( I1 k/ \# D9 k5 j# A( f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左庶长王龁开始攻击上党郡,冯亭他们哪里是善打硬仗的王龁对手?没招架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退向赵国本土。赵使名将廉颇进驻长平,以便镇抚从上党败退下来的军民。王龁尾随而至攻击长平,先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拉开了序幕。
, q7 R5 _' v& @5 u& F. P: q+ E, o* y" o& r: b% x
由于秦兵远离本土作战,宜以速决,因此王龁督战极严,又大幅度提高犒赏的数额,秦兵看见一个赵兵那就是看见了一堆会活动的银子呀,谁不想要呀?秦兵立功心切,士气极旺,致使赵军初战失利,先锋受挫。身经百战的廉颇立刻改变策略,‘赵军筑垒壁而守之’,高筑围墙,‘秦数挑战,赵兵不出’。1 P9 u3 w: G7 _1 C9 c0 ]4 {+ d

  J- U7 O, t0 a5 P0 e这样一来,轮到秦兵抓瞎了,劳师袭远,给养是第一难题,一旦相持日久而饭票告罄,秦军只能不战自退。赵军如果捏拿好火候出击,秦军可能真的就偷鸡不着蚀把米了。% V: F- p5 g- b5 j. d0 n6 @

: b7 r$ w8 U- X: I  ^对这么一个对峙的态势,秦、赵双方的君王心里都很不爽。秦昭王自然是担心战事拖得时间长了对己方不利,赵孝成王对战事进度的不满就纯属骄狂自大的瞎比划了。于此之前,赵军主力与齐、与韩等弱国对垒总是占尽优势,致使年轻的赵孝成王以为赵军天下无敌。天下无敌的赵军,在廉颇手里不仅‘卒多亡失,军数败’,现在更是‘坚壁不敢战’当起了缩头乌龟。这位寡人搞不清状况,对廉颇极为不满,自觉地为秦国随后行反间计打下心理基础。' Y3 j  ]( r% ^7 k
: ]0 H: W/ s5 X, k% h% n2 I! b% l
秦相范睢于是以重金贿赂赵王近臣,让他们在赵王跟前吹风:“‘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秦国最伤脑筋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统军而已,廉颇么,小CASE啦,他就快投降了呀。]”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是一肚子不满半肚子怨,于是不顾蔺相如等元老数次以赵括仅能纸上谈兵相谏,‘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廉颇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
% l. _$ u: }- @) m. {8 h
5 k$ i8 z- _# k赵孝成王这混蛋换将上瘾,之前就曾因在北部边境更换个性名将李牧而自讨没趣(详见本系列另一篇《李牧》),还不吸取教训,这次又打起了廉颇的主意,也不看看如今赵军面对的可是以悍勇出名的秦国兵将啊。. x1 n% J6 _2 Q# C$ d6 O7 ?- z1 w3 @

, b  _: j9 s$ L2 i# |秦昭王闻听赵军易帅,暗喜,又秘密委派武安君白起上前线接替王龁担任上将军,王龁降为副将,听命于白起。生怕赵军听说白起为将而走谨慎路线,于是严密封锁消息,‘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看起来王龁用兵不如白起,在敌我双方都是公论了。2 ]  ?; Q' Z4 M+ e
/ F6 f% y) }* `
这场换将大戏就在范睢的一手策划、赵王吐血“配合”之下演出成功,秦军换上了更为老道的煞星白起,赵军呢?好好的良将不用,换上这么一个毫无实战经验的侃将。双方高层的较量...唉,不说也罢。有时候真搞不明白,秦国上来的君王,怎么总是个顶个的,其他的诸侯国就尽摊上一些SB头目,什么楚怀王啊,什么齐湣王啊...这又出一赵孝成王。
+ u% K/ B" n! w- Q* a. J4 E& \& z6 ~$ t. m
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轻狂的赵括一上任,又是更换军官,又是调整部署,廉颇的那一套全TM当垃圾给扔了。白起指挥‘秦军佯败而走’,赵括‘出兵击秦军’,结果钻进了白起布下的口袋大阵,被秦军切断归路,最要命的是‘粮道绝’。从秦昭王四十七年七月底一直围困到九月初,‘赵军不得食四十六日’,直至杀人食尸。! l4 F4 b0 a, M9 c# ~! C: C$ r9 W
9 F1 J+ d" N! `: `4 X" r
赵括数次冲杀,‘不能出’,终被秦兵乱箭射死,‘赵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长平之战,以赵军主力的全军覆没而告终。曾率众投赵的上党守将冯亭愧愤自刎而死...
  W- i, K8 j( X! _3 L) x" ~& k
如何处理这四十万赵军降卒呢?四十万啊,当下降秦不过是因为食绝多日,无力再战,如果遣归,这些人吃饱了饭重新拿起武器,这就又是四十万赵兵啊!所谓时不我再,如果以这些赵兵再来一次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会再次傻乎乎地换将吗?
% k/ ?7 V& p$ t/ I$ c
1 B7 x- d" q, n$ Q' L3 L那这些人可不可能为秦所用呢?白起认为这种可能性极小,有了‘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的先例,使白起认识到秦国在天下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怎么光辉灿烂。为防后患,一向认为“敌尽为我所戮,其地非我莫属”的武安君白起,决定把降卒尽数坑杀!( l3 E6 o2 [; w) B1 [& C- @
---------------------------------------------------------------------
! B- p6 X/ g3 l2 y1 h; @" G9 J战国风流.白起(下)
5 Z. ^  J) @5 x一个秋雨霏霏的傍晚,数万秦兵押解着赵国降卒进入一个巨大的山谷,天色因为秋雨而愈加暗淡。押解的秦兵令赵卒停了下来。这时赵卒看见秦兵们各自掏出一块白布系于额头。正诧异间,却见山谷两侧的丘顶上出现无数手持镐锄的秦兵。
, T; e8 a9 L: }3 }/ N# [- F
2 z) v$ T7 l; Z3 [随着一声呐喊,这些负责押解的秦兵各自刀剑归鞘,手脚并用向两边丘顶攀爬。赵卒预感不妙,回过神来也往丘顶爬去,又有人试图沿来路突出谷去,哪知秦兵早有准备,凡头上未系白布的一律斩杀,其余秦兵也开始飞快地往谷中抛石扬土。6 @. `( ]/ }) i6 V/ j7 [
' X! h5 |# t6 `/ c; s
手无寸铁的赵卒先是大乱,待看到一切的反抗都是徒劳之后,忽然有几个赵卒席地围坐到一起,开始低唱赵民发送死去的亲人所用的丧葬歌,歌曰:
  Y) ^: A5 T7 J$ U; t( G4 [! m. D3 A; Y& ]  c6 T+ {' V# \: O' G
天兮地兮,子是所归,归兮去兮,乐土无陲;
; }" r# s# Y( J$ U时兮命兮,我是所从,从兮惬兮,怆何以隆?
5 f- S+ y5 l+ t9 h% D  x0 D8 }[你今回归天,回归地,这就归去吧,那里的乐土广阔无边;我顺从时命的安排,顺从了内心就欢畅了,哪里还有大悲伤?]+ j& d3 x3 ?" E5 s# v  u6 r' u

9 a! ?% H& {' p# H+ R* B" R歌声一遍一遍,往来反复,越来越多的赵卒跟着放弃抵抗,围坐于地,加入这最后的唱叹...
- q9 @/ R1 N$ @: j2 o- p8 v) K+ }6 ~% {& A7 G
歌声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嘹亮,甚至压住了镐锄之声,本是屠场的山谷,却是一片的平和、安详...4 S3 t- _1 o& v* \4 @

1 w, F- ?1 f4 M0 k$ Z  _/ S' X歌声终于越来越弱,越来越小,直至寂寥无声。天色已全黑,一只乌鸦“呀”的一声为赵歌画上最后的休止符。一生以铁血著称的统帅白起,竟在这休止符中猛然一颤...
& t) g  s# ^: ]# j0 y+ f* Z% l3 w: X  z; B0 Q" W& z" Z4 X. D
十月,‘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攻皮牢’,‘司马梗定太原’。白起怀着一种莫名的复杂心境回到咸阳。坑杀四十万赵卒一事对其触动极大:对一个好胜如武安君的人来说,对手的反抗越是顽强,恰恰越能激起他的亢奋。然而这一次,是目睹如此多的生灵束手被自己杀戮啊。赵卒临死悲壮的丧歌总在他耳边回响,挥之不去;他一闭上眼睛,眼前就是一簇簇席地而坐的赵卒和一片片飞扬的土石。白起毕竟是人不是魔,反思自己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忽然对战争这个“杀人之戏”极度地厌恶起来。
& P: d2 L( {3 p5 c8 F
+ i) g$ V& `+ D# S( V% O一年之后(公元前259年)的十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一听说又要伐赵,白起耳朵里“轰”的一下子又是赵歌,眼前又是围坐待毙的赵卒,竟至卧床不起。这便是‘武安君病,不任行’的由来。1 H4 w7 p9 J' n1 v: K7 i
! @( t5 y8 B  o3 P* V0 v
王陵攻击邯郸,战事不利,虽经秦王于次年(公元前258年)正月发兵增援,仍然不见进展。此时‘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令秦昭王始料不及的是,白起生平第一次拒绝将兵出征。他说:“‘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大王发兵攻赵,赵国每天都能得到诸侯救兵。况且,‘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如今举兵攻赵,赵军在城内应战,‘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这仗还是别打了吧。”
2 {/ r/ d7 x* |6 U% ~0 j) k4 w$ _# t4 ]  Q6 Z- [
武安君这个托辞看似有理,实则危言耸听。史载长平之战,秦军‘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而其中的四十万赵卒是在降秦后被白起坑杀,那就是说真正战死疆场的,五万而已。那秦军能损失多少呢?能死出二十万去?白起不会傻到活埋赵卒的时候把自己人也一并埋坑里吧?既如此,又怎么说得上‘秦卒死者过半’呢?% i. ^) _0 y1 \/ V1 `, f; y
( d' |. a6 y3 L0 V' W+ X) p$ T! B
发现这个悖论的读者为数多矣,惜乎多在怀疑四十五万、四十万是否确数,却少有人怀疑白起此言的真伪。君不见赵军的伤亡数字在《史记》《战国策》等文献中多处提及,而‘秦卒死者过半’之说,唯见于《史记》白起辩词,且以白起之口说出,未见得就代表太史公看法。那孰更可信呢?鄙以为武安君为不出战找托辞耳。0 M- K  G9 b/ L0 ?" P

1 I- r% `5 U2 Y3 `这么个似是而非的解释自然蒙不过秦昭王去,遂再次命令白起赴邯郸代替王陵,白起再次抗命;昭王又派丞相范睢登门相请,‘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干脆闭门不出了。与当年的锐气逼人相比,如今的白起简直判若他人,当年以少胜多横扫韩军难不难?孤军深入楚地偷心难不难?急行数百里决战华阳难不难?——白起何曾有过半句推托?) _4 G5 \: k. Z4 e; J; A

: _/ z0 M, }" Y/ j: L秦昭王没有办法,又让王龁去代王陵。王龁打仗硬碰硬冲锋是强项,可如何诱敌而出历来就不得其门,是所以长平之战中白起之代王龁也。秦王这次无可奈何又派上了这位,结果是围着邯郸又打了八九个月,邯郸还是没打下来。终于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双双率军援赵(详见本系列另一篇《信陵君》),秦军力不能支,节节败退。
, j" v; r6 ^: A: H* F" R1 d' w. n% h
白起私下里和人说:“秦王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啊?”这话传到昭王耳朵里,‘怒,强起武安君’,严令白起即日出征。白起再次称病情严重,任凭范睢怎么给他做工作,白起就俩字:不去!秦昭王实在怒不可遏了,削去白起爵位,贬为士卒,并把他轰出咸阳。
1 o, ~) A; W; M( d' ]7 m1 R
: L3 o. S* T; ~, o白起动身之后,范睢与群臣告诉秦昭王:“白起动身的时候,很不服气,满口牢骚呢。”秦王怒益盛,同时也考虑到以白起之才,一旦为他人所用,必为大患,‘乃使使者赐之剑’,令白起自裁。
) w6 k* V3 k5 M5 E( M
- s7 h+ N3 [  s1 u白起接到宝剑,沉默半晌,不竞一声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缓缓抽出长剑,盯着剑锋上闪闪的寒光良久良久,说:“是时候去了,‘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 M: p- c. E/ M4 o  v" Z0 D2 e2 c: w& l% K( L1 `. O
‘遂自杀’,是时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武安君一生斩敌无数,哪里知道他最后斩杀的竟是他自己...
+ ], W" U) |0 C  R4 N! b! j% G9 J
关于白起说什么也不肯再次伐赵的原因,历来说法很多。一说认为白起预见到了秦军难以取胜,是以不愿意去当这个败军之将。本人认为这个说法有漏洞:一、白起说长平之战中秦国消耗太大,难以再战,然而不要忘了,赵国是长平之战最大的受害者,其各方面的损失都要比秦国大得太多,秦国对赵国还是有绝对优势的;二、从王陵开始攻击邯郸,到楚、魏援军到来,历时一年多,即使是从白起“病愈”起算,至春申、信陵来救,也有半年多的时间,并不是白起所说的‘诸侯救日至’。0 J' \+ f5 B4 Z& ]3 ]- @' u" |
) D& M. _5 m* H& J  \: \8 D( m- J- g
这就是说,以白起往日用兵的神出鬼没,秦国是很有希望拿下邯郸的。否则秦昭王、范睢又不是傻子,干吗去自取其辱呢?退一步讲,就算担心当败军之将,也不至严重到一再抗命的地步。须知在那种独裁政体之下,抗命就意味着死亡!败军之将与无头之鬼二选一,该选哪个?  K: j8 l+ r" {" k
+ E" x# |' D5 {0 v" r9 K
另一种说法认为:因为白起与秦相范睢不和(范睢曾因害怕白起功多、位于自己之上而下令停止伐赵),所以白起赌气不上前线。这种说法问题更多:白起抗王命之后,范睢多次登门相请,表明范睢已经迈过了害怕白起立功这道坎,那你白起还抬什么杠?又不是小孩子。而且,如果此说成立,那白起临死应该很清楚自己致死的原因乃是与相国的内斗,怎么会把原因找到坑杀降卒上头去呢?, w- B; X& [3 h5 K: R5 w, Q: |+ N

# k" X! f7 @3 |4 ]本人正是从白起临死的那句话试图窥探其内心世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只是那被他坑杀的数十万赵卒,而且很显然他为这件事是歉疚的,认为他应该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说明在平时,白起是反思过这件事的,而且不止一次!谁会在临死的时候想起一些与平时不相及的风马牛呢?
, r6 o. y* G% A$ v1 K
) c, j' x9 l  K长平之战是白起的最后一战(有人认为他之后还围攻过一次邯郸,本人认为这是误解,《史记.秦本纪》里明确记载,长平之战后,秦军一分为三,白起带一部回秦了),长平之战之前和之后,白起对待战争的态度有明显的转变,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转变呢?长平之战与往日白起指挥的战役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坑杀了数十万降卒,再结合他临死的感言,几乎可以肯定正是这次大规模的坑降事件给了白起当头棒喝!——其实晚年自觉杀戮过多而忏悔的名将,古今中外恐怕也远不止白起一人,不同者,各人的机缘而已。
7 {, e/ P, z5 X5 [* C; j2 n% P: [1 \5 U& Y( ^* T
不管怎样,白起于军事一道,绝对是古今罕有的统帅。他的屡次违背常理的出奇制胜,比如孤军深入的偷心战术,比如急行数百里的劳师袭远,都不失为对用兵之道的闪亮补充。惜乎无兵书传世,让后人难以全面领会其军事思想。所以本人称之为“统帅”而不是“军事家”。理由很简单,连论文都没有的人,好意思称PhD吗?最起码,也该来个《俺的前半生》《俺的路》什么的吧?4 Y, D0 R! ~; v3 K7 A4 o
6 P7 q7 m- ?  v) h9 V
白起为将三十七年,无一败绩,歼敌逾百万,东方六强先后被他打瘫其四,尤其是长平之战,击溃了东方最后一个强国——赵,为秦吞并天下铺平了道路。白起是残忍的,他为将期间,少有抓多少多少俘虏的记录,有的只是斩首、溺毙多少多少万。唯一的一次大规模抓俘,还被其尽数坑杀。然而也正是这次坑卒,让他幡然而悟,毕竟,武安君是人不是魔。
) P% U6 V7 [0 a1 m1 p! x5 L9 _7 r% b$ s0 a5 Z9 I
正是:战神嗜血一煞星,且将残躯祭素灵...
发表于 2009-7-18 12: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故事说的很有意思!很人性,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户端